秦始皇聽了淳老濕的諫言后沒有立時表態,充分發揚了一把民主,把這件事下發給群臣討論。
丞相李斯敏銳的覺察到當前政治方向出現了一股逆流,必須抓強意識形態的管控,當即對此進行了駁斥。
李斯何許人也?是當時的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是秦國的改革總設計師,主張以法治國。
他說:“當初周王分封了八百多諸侯,可他們最后都視若仇敵,彼此攻擊,周天子卻不能制止,民眾生靈涂炭。如今在大王您手上好不容易天下一統,各地都設立了郡縣,您用優厚的待遇,豐厚的薪水重賞這些官員大臣,這樣做能夠讓其不生二心,很容易控制他們,這才是國家政治穩定的根本,分邦治國設置諸侯不利于國家長治久安啊!”
什么是郡縣制?這里我瞎掰一下:
郡縣制類似于今天的省縣制。行政長官在其地盤上只有管理權沒有所有權,也就是說地方歸你管,但這地方不是你的,郡縣上的地方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只有管轄權力,沒有政治權力,它與分封制的最大不同就在這里。
分邦治國中每個諸侯都相當于一獨立王國,國君可以自己仼免官員,擁有自己的軍隊,招賢納士為其出謀劃策,有身份有地位的富裕大戶可以養著眾多門客,有才能的能被舉薦到朝堂做官,所以那時侯有點墨水懂裝逼的人到哪里都混得到飯吃。肚子里有點貨的看誰都不服,即使你是君王也不買帳,民本思想空前泛濫。
當年儒家大伽孟子就當著君王的面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p>
什么意思呢?
譯成現代文就是:“老百姓最重要,江山靠邊站,元首算個屁。"
荀子也說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履舟?!?/p>
所以當時諸侯國誰也不服誰,都很牛逼,誰最牛逼,光口炮不行,那就亮家伙打唄。
而郡縣制實行的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帝國,很好的解決了國土紛爭打架斗毆事件的發生。
秦始皇聽了李斯老濕的一番講話覺得太有道理了,不恥下問道:“冶國平天下,李老濕還有什么妙招?”
于是李斯接著建言,古時天下紛爭烽煙四起,之所以不能夠一統是因為民間百姓思想分散混亂未能統一的結果,人們只認為他們自己私下所學是正確的,而指責皇上所建立的制度,私下相互勾結妄加評議,對政府造謠誹謗,眼下當務之急對這種情況要立即禁止,把民間私藏的書籍全部沒收焚毀,一個統一的帝國需要一個統一的信念。
秦始皇采納了李老濕的建議,下令在全國沒收所有私人所藏的《詩經》、巜尚書》及百家典籍,將其一部分藏于皇家圖書機構,只供那些國家指定的學者進行學習研究使用,其余的一并焚毀。如果有人想要學這些東西,可以??!交學費,有專門的學堂專業的老師統一傳授。而實用類的書籍,比如醫藥、農業、算卦、種植、等不在禁止之列。
這就是著名的焚書事件。
始皇帝本意是通過減少人們和書籍的聯系,來控制政治思想的統一,但并沒有對書籍進行系統的毀滅,這實際上更是一種統一的政策而不是一種破壞。
最終的災難發生在項羽的軍隊攻入咸陽城后,楚霸王一把大火燒掉了都城,連同二百里的阿房宮一起燒毀,把秦朝的皇家藏書付之一炬,夷為平地。
這正是:
淳博士一言,李老濕一語,霸王的一把火,讓秦始皇背負了干古一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