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對于我來說,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出生在靠近廣東省的廣西梧州,從小就耳濡目染了不少粵港文化,從小到現在對香港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童年時期觀看翡翠臺(TVB),本港臺的新聞,綜藝,電視劇里面看到的香港模樣,雖然長大以后還有鳳凰臺還能看,但隨后連鳳凰臺也從電視機里消失殆盡后,對香港的認識也逐漸停滯了,只能偶爾看到中央新聞里面的香港,知道它現在發展得怎么樣。為能親身重新認識香港,在朋友的邀請下,我果斷地周末抽出一天時間,對香港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程。
目前香港旅游的熱潮雖已有所退卻,但大陸游客仍然很多。一早從深圳福田口岸過關感受到大陸旅客對香港的熱情如驕陽似火(我也是其中一員),非外界負面消息所能抵消完的。而港島方面為能方便大陸旅客訪港,現已開啟自助刷卡入關模式,簡化后的入關操作節省了不少過關時間。我的香港之旅扉頁也在關口綠燈閃亮之時開啟。
香港文化之初體驗
城市建設篇
都說香港是一個國際自由港,這里倡導的自由民主融合可不是說說就算的。乘坐港島線即可窺見一斑,乘客里面有不同膚色的人種,說著不同的語言,即便再擁擠,也在默默遵守著乘車紀律;即便不小心碰到了,都能聽到一聲"sorry";即便請求讓道,也會道一聲"excuse”或者"吾該借借"。換乘時雖人潮涌動,也能宛如一條條湍急的小溪流,在渠道引導下有序地匯入河流,流入各個想到達的目的地。
我的第一站目的地在中環。中環是香港的金融中心,這里辦公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抬頭仰望高樓空隙中出現的藍天,感覺白云也被地上匆忙的節奏所影響,加快了它的變換速度。
? 香港具備了島嶼城和山城的城市建設特點,道路狹窄,陡坡不斷。因曾長期淪為英國殖民地,受西方規劃理念的影響,香港路網采用的是"窄馬路,密路網"和小尺度街區模式,所以穿梭期間有種逛城市迷宮的感覺,各種上下坡路讓你驚喜連連。有地圖也不好使,走著走著就過頭了,(吐槽一下,香港的中國移動網絡居然還是3G,雖然流量無限,但是信號太差,GPS定位不是很準)
? ? 另外各種人行天橋,車行立交橋在各樓宇間交錯縱橫,交通發達,城市交通道路建設成一種"船在水上漂,人在空中走,車在地上跑"立體網絡。這種涵蓋"海、陸、空”的道路架構建設特點與重慶的城市建設極為相似,走在中環區讓我也仿佛走在重慶解放碑地區的錯覺。香港島地少特點并沒有成為限制城市規劃發展的絆腳石,反而激發了這座城市的建設創造力,利用有限的資源制造豐富的活動空間。
香港的交通指示的人性化關懷是吸引到我的有一個萌點。香港道路路面狹窄,支路綜多,為能規范行人與車輛通行,交通燈會以聲音計時亮燈,人行通過是聲音長鳴,車輛通過則采用滴答指示。若是單行線的狹小支路沒有交通燈的,則根據來車方向在路段分叉處寫"望右邊/望左邊",提醒行人注意該路段的來車。在大陸,交通指示標志一般主要是提醒駕駛人注意交通規則,在單行線里對行人的警示標志都比較少,然而人性化設計就是往往體現在細節方面。城市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方面,是我們大陸城市建設中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
關于香港的一日游見聞,我可能會分成三篇去介紹,城市初識篇就先到這里啦,接下來會有文化風俗篇和美食篇,敬請期待。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