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介紹楊德昌,或許最好的措辭便是“一生未拍過一部爛片”。他電影制作的時間很長,但出世的成品卻很少,其中共包括七部長篇,一部短片,還有一部9分鐘的動畫構思。因而我將之稱為“八部半”或許有所不妥,就當蹭了費里尼那早已冷卻的熱度了。
楊出生于臺灣,是臺灣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他也被譽為臺灣電影界的手術刀。講通俗點,他一生的電影中,無不涵著對當時臺灣各類社會現象的揭露與批判。但他又并非只是憤慨于世俗,同他的電影接觸愈多,便愈發察覺,他是無感情地對待著這些所有,似乎他只是想告訴大家、來向世人展現這樣的一個現狀,可能囊括說教,但似乎更多地只是淡淡拋出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
(目前我并不打算就給楊德昌做一個所謂傳記綜述,我無那個能力,也不能剝奪了大家在接觸他電影的過程中慢慢體味和認識他的自我感受。我只是想在自己的一個平臺上引出這樣一位電影大師,提醒早已熟識他的人去重溫,還未知道他的人去了解。畢竟這樣一位電影大師,怎么都不該被遺忘。)
不如讓我們從楊德昌開始。
楊德昌的八又二分之一
注:以下電影找不到資源的公眾號留言下百度云賬號和所求電影名稱,24小時內給予回復。以下介紹并非簡介。簡介自己百度,相信我,看了也沒用。? 這不是套路電影。
即將推介以下具體影片長評。
一:《一一》
從婚禮開始,到葬禮結束,這是楊德昌的拍攝筆調。
這部電影關乎三代人,姥姥、夫妻、還有一雙兒女。
這是一個又一個的輪回,又或許是一個人顯而易見的一生歸宿。
大概是關乎太多,竟然短短描述太難遣詞,不如我們自己感受。
二:《恐怖份子》
喜歡這部電影大概因為能體味到生活的無盡蒼涼。
更是體味到了作為一個文藝姑娘的自我難控的無奈。
繆騫人那席話讓人止不住的心悸。
我要過無數次的重新開始,
卻為何仍然沒過好這一生?
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白色恐怖下大人們的惶惑與不安,
注定了孩童們的小小世界也不會安穩。
這是少年的幫派。
這是弱者送給弱者的一刀。
四:《麻將》
四個年輕的人,剛好湊成一桌麻將。
但這是一個欲望都市,
這四個人又剛好有自己的欲望和引以為傲的手段,
他們會怎樣?是輸是贏?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
所以,你只要用很誠懇地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么就對了。
知道為什么嗎?
因為沒有人愿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
他們寧愿自己是上當被人騙……”
你不要騙你自己。
五:《獨立時代》
沒啥好寫的,大家去看吧。
六:《海灘的一天》
在海灘旁的咖啡館,我同你說起往事。
從淡漠到深情,從帶過到深刻。
我們的青春就這么慢慢消逝了,
我擁有了偶像劇般的完美結局,續集卻如此亂糟糟;
你還是那么十分的美,不能凝視,不可方物。
對不起,我也不能重頭來過。
七:《青梅竹馬》
時間的累積并不意味著愛情的最終結局。
“阿隆,我們結婚好嗎?”
“結婚也不是萬靈藥,你知道的。”
或許較于《花樣年華》那句: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走?”
這是更加黯淡的現實。
八:《光陰的故事》之《指望》
只說一點,《指望》中有個長鏡頭,從男主角的喉結一直拍到下體,你可以看到他性感的喉結上下攢動,可以看到他裸露出來的腹肌上氤氳水汽,可以看到他淺薄的內褲藏著什么。
我也就來回看了十多遍,先接受大家的謝謝。
第八又二分之一:《追風》
只要你看過前幾部電影,就可知短片里的猥瑣混混是為王啟贊設計的!!!
一定!一定!
只是那時的王啟贊已經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