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全家一起包餃子,都是一次憶苦思甜大會,主講是老爸,輔助是老媽。至于我,有時候聚精會神地聽,有時候耳熟能詳地敷衍,有時候一知半解地跟著刨根問底。老弟比較高冷,在家的時候也不屑參與。
今天上午,老媽搟皮,我和老爸一個站地上包,一個盤腿坐炕上包。話題不知怎么就引到了當年老爸參加中文自考的事上了。
九三年前后,成人自考在我們這邊屬于新事物,老爸報名后,得到了眾人的冷嘲熱諷,老爸沒有動搖,一直堅持下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凌晨三四點,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感覺到屋里亮著燈,睜開眼就能看見老爸躺在炕頭拿著書在背古文。
再有一件事就是每次老爸去建平縣學習,總是起早騎著車就走,有時候都是后半夜才回來,那時候不懂,似乎也沒多問過。
今天我問了老爸,當年為什么總是那么晚才到家,其實,問完了我心里也有答案了。果然,老爸的答案和我猜想的差不多:那時候是冬天,快五點才下課,不能早退,又不舍得住旅店。20多公里的路程,騎自行車,難怪總是半夜到家。
老爸回憶,那時候在全鄉最偏遠的村小上班,騎自行車差不多兩個小時才到,為了這個時間不被浪費,老爸把文言文和詩詞抄寫在小紙殼上,然后把紙殼固定在自行車車把上,一邊騎車一邊背……
“現在函授自考都沒有人這么學習了!”我感慨著。
“是啊,現在不少函授都不用本人到場,錢到位就行。”老爸也是一聲嘆息。
“你這中文可沒有白學!”我肯定地說。
“當然沒白學,你爸后來晉職稱,漲工資不都是因為有了那個大專證嘛!”老媽語氣中也有著一絲驕傲。
老爸也點點頭。
“不僅僅是我爸漲工資,還影響了我呀!”我解釋道。
老爸看著我,點點頭,他知道我要說什么了。
我接著解釋:“如果不是你函授中文,我后來怎么可能對文學那么感興趣,無論是之前的網站,還是后來的簡書,還有雜志社,現在的公眾號,我現在所做的這些事,哪一件事都跟你函授中文有關系。不然,就靠天生的那一點愛好,能有什么用?環境教育才是關鍵!”
“也是,那些書可比借來的看著方便……”老爸又想起了我那時候天天追著讓他在圖書館給我借書的事。
“對呀,你不看書的時候,書就是我的,我有時候偷著看,有時候明著看。你看書的時候我就聽你背,然后我也跟著背下來了。后來上學的時候,我可沒少顯擺自己會背《詩經》,看過《紅與黑》、《簡愛》、《人到中年》……還有什么莎士比亞、普希金、郭沫若、雨果……”那時候似懂非懂的,直到現在才發現,那時候的自己,只是看了文字的表面,根本讀不懂文字深處的情感和境界。
沒有白吃的苦,沒有白受的累,所有的付出都會收到回報,只是或早或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