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玉米餅子成就的喜事
話說家玉的歪嘴治好了,小女兒心態就表現出來了。
古時候,女子無才便是德。在謝家,老謝兩口子也不敢違背。
盡管老謝去過煙臺,當過團政委,他的思想依然很封建,至少在女子學習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或許這和他有四個千金有關。
不能厚此薄彼,四個女兒都沒有讀過書。她們的知識來源于聽戲,什么戲都聽。
一開始或許是因為喜歡熱鬧,聽的多了,也就喜歡上了戲曲本身。十里八鄉,聽說哪里有搭臺子的,都能看到她們的身影。
那時節,戰亂不斷,老謝帶回來的銀元逐漸減少,可喜的是家玉到出嫁的年齡了。
在離王八莊二十里開外,有一個村莊。這個村子叫八家劉莊。
在400多年前,全國迎來一次人口的大遷徙。有一支劉姓,從陜西大槐樹東遷,沿黃河輾轉來到山東,在魯西北停下腳步。因為這是平原地帶,適合農作物生長。
大家定居了,建成村子,起什么名字好呢?都是劉姓,一共過來八戶,八家劉莊就此誕生。
他們是第一支到達的群體,后來第二支隊伍到達,岳氏。
岳氏從陜西大槐樹出發,也是沿黃河向東走。可能是為了更好的種族繁衍,可能是族群出了變故,岳氏分流了。
沒有時間和地點的記載,老奶奶帶著一些孩子繼續東移,老爺爺帶著一些孩子南下。從此,雙方失去聯系。
老奶奶帶的隊伍來到八家劉莊,可能是看準了生活環境,也可能是走不動了,也可能其他的什么原因,他們也定居了。在八家劉莊的東邊,建起了家園,并入八家劉莊。
所以,在八家劉莊中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路東是新來的岳氏,路西是原來的劉氏。
后來又陸續來了王氏,李氏……,但人口相對減少。而劉岳兩大家的格局至今變化不大。
在八家劉莊,喪葬中,可以明顯看到差異。人死后,要去往東邊的龍王廟,至于為什么去,我不知道。只知道八家劉莊去世的,都要去龍王廟,而這個儀式叫做“發梅花”。
路東的岳氏,因為離龍王廟近,人去世后的第三天“發梅花”。路西的劉氏,因為距離遠,在第二天舉行儀式。
喪葬的不同并不能阻止兩家的聯姻。
路東有一戶人家,家里五口,本來生活很美滿。可是,在縣城打工的父親帶著遠方侄女跑了,留下母親和三個孩子。
母親因此大病一場,不久便撒手人寰。那年,長子15歲,幼女兩三歲,所幸的是父親帶走了老二,不至于使生活難上加難。
兄妹倆投奔奶奶,一天夜里,長子小喜做了個決定。不能讓妹妹餓死,送人。
小喜白天出去物色好人家,晚上回來照顧奶奶和妹妹。終于找到東鄉一戶人家,想要一個女孩。小喜的要求很簡單,只要餓不死妹妹,就給他們。
不知道那天是什么情形,后來知道妹妹恨哥哥。俗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只能說生活所迫,只能說哥哥愛妹妹。
小喜成人后,娶了劉家女。可能是家庭環境的原因,婚后生活并不理想。丈夫打媳婦,盡管已經有了一個女兒。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里面,小喜家的受不了了,與世長眠。
日子還要過,女兒還小,總要找個后媽。
正到了家玉待嫁的時候,不知道小喜是怎么打聽到的。他想娶家玉,可是沒有彩禮。
全村給他想辦法,什么彩禮能把媳婦騙到手。糧食,窮苦人家只要有吃的,不怕沒媳婦。
村子給小喜湊了一袋棒子餅子,小喜來到王八莊,定下了婚事。
老謝為了女兒的幸福生活,并沒有收彩禮。同樣的,看在彩禮的份上,女兒嫁過去肯定餓不死。
小喜暗自高興,親事成了還沒花錢。回到村子,把餅子還給了村民,等待好日子的到來。
(岳氏登場了,作為岳家的后代,看到自己的爺爺即將登場,要構思一下怎么寫,爭取還一個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