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全職媽媽,爸爸在外地上班,一個月就回來一次,平時都由我來照顧孩子,我給孩子報了很多補習班,每周周末送她上各種補習班,興趣班, 平時覺得孩子不夠優秀,做事比較慢,就經常催她,這兩個月發現孩子老是跟我頂嘴,還說一些很傷人的話,讓我很不舒服。我覺得是這樣的,我的老公就經常說話特別直,不會夸別人,經常說我笨,說我照顧不好孩子,而且每次都是當著孩子的面說,我覺得孩子現在長大了,就會模仿,也經常針對我,我本來就是一個很自卑的人,通過這樣說我讓我有點受不了。
咨詢師這樣做
咨詢師給這一對母女留了一個任務,就是一起完成一幅畫,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對來訪者和女兒的行為進行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觀察到母親對女兒要求很嚴厲,畫畫必須畫的很工整才可以,否則就會批評孩子,說孩子笨,孩子在做小動作的時候也會立刻進行制止,一直批評孩子,有時候孩子也會給予反擊。
二十分鐘的時間,母親和女兒共同完成了這部作品。
咨詢師把自己所看到的來訪者和孩子的互動方式客觀中立的表述給了來訪者,來訪者才意識到原來孩子是自己的影子,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來訪者的行為給予的。
留下作業
咨詢師留給來訪者和女兒一個作業,名字叫做存款練習。
作業內容:來訪者每天說出孩子一個優點,對具體的事件進行表揚。(比如女兒今天幫助媽媽打掃屋子)。同時女兒也要說出媽媽的一個優點。一個月以后咨詢師了解后發現母親對女兒的攻擊行為減少,同時女兒也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感受,變得越來越自信,而且善于發現媽媽的優點。
總結
家長的很多行為都是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而這些行為可能是無意識的,咨詢師要做的就是發現家長跟孩子的相處模式,并且客觀中立的指出來,家長是咨詢過程中的主體,因為他們有主動求助的意識,有自愿成長的精神,能夠主動的配合咨詢師,改善原有的習慣,跟孩子更好地相處,使孩子更好地成長。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們要學會善待孩子,其實也是善待內心的那個自己。
擴展閱讀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性學習也稱為社會學習,指人們的行為受環境制約。社會性學習的概念最早由托爾曼提出,他強調行為通常是有目的的,而行為目的通常是由社會環境引起的, 社會性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是班杜拉。
他指出:人們的行為不但可以來自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這樣的直接性學習,也可以通過對他人的觀察和模仿這樣的間接性學習而獲得的;學習是社會性活動,是個體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性學習包括四個階段:即注意、保持、再現和建立動機,通過這四個階段的學習,個體把所觀察、模仿的榜樣的行為,逐步從腦中的表象轉化為相似的自身動作;在社會性學習中,積極參與比消極被動的旁觀者效果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