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親是個典型的中國式農民,同時也是一個標準的“退休""代課"教師。在我看來,父親是很不幸的。對于自己的一生,父親卻很是知足。
? 父親說自己很幸運,生在了一個私塾教師的家庭。當身邊的小伙伴缺衣少食的時候,自己卻總可以靠父親那份微薄的薪水幾分饑餓幾分帶飽地過日子。當別的孩子靠小米小菜換上學機會的時候,自己卻總可以在父親的私塾里隨意讀書。直到上高小的時候到了,父親才離開私塾邁進了村中的小學。一年以后,父親跨進了離家八里之外的鎮上求學。隨即是初中三年的十里外鄉學習。生在并不富裕的家中,每次上學回家,父親都得步行好幾個小時,年少的父親不知累,學習蠻帶勁。
?也許是爺爺更懂得"科技興 國"的道理吧!高中的時候,爺爺把父親送進了重慶二機校。開學前幾天,父親借了哥哥唯一的新布褂準備在開學頭一天穿"裝裝門面"。出于節約,父親幾乎不選擇汽車出行,而是選擇省一半費用費時數倍的火車。閱沿途風景,父親很愜意,學業特優。第三個年頭,國運為艱,人民饑荒,學校運營艱難。停業優秀學生,是學校能做出的唯一決定。理所當然,父親在其列。一年之后,國運更艱。人民更餓。肄業全部優秀學生,是學校痛定思痛的最終決定。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不怨己,父親肄業回家了。因為自己的學業優秀,因為自己的國家貧窮,更因為自己無法選擇出生的年代。
?坦然地,父親做上了農民,待業家中,養老哺小。干一行愛一行。父親是個出色的中國農民。耕田、播種、插秧、種菜、生火、做飯,甚至是縫衣釘扣,父親都能學著做,甚至沒有一樣是父親所不能做好的。種種田,轉轉地,讀讀書,哼哼曲,唱唱戲,吃吃小菜又何妨。父親愛上了做農民,他享受著那悠哉游哉的生活。苦中自有甜處藏。
?突然地,村里有人推薦起父親來。據說是有位城中下來的知青要外出學習幾年,學校無他人能替其學業。出于學生的原因,父親做起了"教書先生",就象父親的父親一樣。記得在我記事的時候,自己還曾好奇地問過父親他到底教學生學什么。父親講了什么自己至今已記不得了。但我還清楚地記得,父親當時取出了好幾本他求學時的筆記本,字跡較小,但特工整,清秀,其中一本上畫滿了叉叉角角,還有一些自己不認得的文字和符號。多年以后,我知道了那些課程一門叫幾何,一門叫物理。也理解了父親當年的任課是數學和物理。難怪有那么多人無力勝任那個職位。也懂得父親為何能那么受學生歡迎的真正原因。父親的心中,永遠珍藏著他的求學生涯。那條求學之路,永遠印在了他心里,長在了他一生中……
?代課教師沒有接受學校和學生的極力挽留,他又回家做農民了,為了他的包產地,為了他的子女和老娘。父親依然提著鋤頭,行走在田間,奔走于小道,種著他的果木,捉著他的青蟲,聽著他的川戲,讀著他的愛書還有《三國》。他樂呵著,做他的土農民!還有那個學生心目中的標準式的"退休""代課"教師!
?肖老師沒書教,他卻一生在用行動告訴我:求學生涯,永遠只留在自己的心中,走在自己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