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一篇《我是范雨素》,十萬多的點擊,范雨素就這樣紅了。
誰是范雨素?
大城市里的打工妹,育兒嫂,城中村里的文學愛好者。兩個孩子的母親。
雖然一夜爆紅,但命運卻從沒有給她過多的眷顧:出生于貧困的農民之家,十二歲輟學離家出走,當民辦老師,接著北漂,草草結婚,忍受不了家暴帶著孩子離婚,娘家沒有落腳之地,重回北京打工,做育兒嫂,養育自己的孩子……
她生于社會的最底層,也一直在這個社會的底層艱難求生
然而,于她,命運這杯苦酒中也有屬于自己的甘甜。
她說:“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她喜歡讀書,從小就喜歡。面對艱辛生活,她沒有低頭,卻緊握書本。
她說:“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得太少了。”
是的,書是精神食糧,是希望。
一個物質生活貧瘠的北漂尚不忘喂養自己的精神,然而,在我生活的世界,它物質豐盈,然而,“讀書無用”卻像病毒一般四處蔓延。
我出生在南方的小城,在我七八歲左右的時候,我周圍的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我的父母也在其中。他們去遠方大城市,租個小鋪面,做些門窗生意。
時間過去二十來年,原本落后的小縣城已經發展成了有名的“門窗之縣”,而那些在外拼搏奮斗的人大部分也都收獲了他們想要的豐厚的物質回報。
然而,一面是越來越為豐盈的物質,一面卻是越來越被忽視的教育。
我初三時,整個年級已經從五六百人銳減到了兩三百人。輟學的人達到了半數以上。我高中時,就連教我們的老師也一天到晚的念叨著教書不如打工。
漫長的學習過程以及讀書對人生改變的不顯著抵擋不住快速撈金的誘惑,他們輟學,轉業,外出務工,做艱辛的體力勞動,拿著實打實的鈔票,開始鄙視和嘲笑堅持讀書的人。
他們說:讀書有什么用?
大學畢業出來的表弟一個月拿著八千工資,可他在老家討不到老婆,要知道除了有車有房,娶老婆要準備的禮金是二十萬呢;我也從曾經的榜樣順利轉型成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就算讀書,不也一樣在家帶孩子。”隔壁女孩大學時賭咒發誓要嫁給愛情,可到了結婚的年紀,還是嫁給了門窗起家的土豪……
那些不讀書的男孩,他們放下書本,跟著他們的父輩,奔向大城市,揮灑汗水的同時也收獲鈔票。那種實打實的物質收獲,讓他們覺得心滿意足。他們用它買房子車子娶老婆。
那些不讀書的女孩,她們離開學校,在父母身邊待幾年或自己在流水線上混幾年,到了十八九歲二十歲,適婚了,就一個個早早結婚,把自己草草打發了。
反倒是,像我們這樣一路讀著書的人,不尷不尬起來了。雖然離開學校,也能自力更生,但卻好像不管怎么努力也還是比不過那些不讀書的人。就算工作穩定,前景不錯,相比同齡人而言,我們沒有錢,沒有房,沒有車,找對象也不容易。現實像是在跟我們開玩笑。
難道讀書真的沒有用?未必。
讀書開拓的不只是眼界,更讓人懂得自省和獨立。
媽媽曾說,看著那些不讀書的女孩什么都不用做就什么都有了。真希望當年沒讓我讀書。我問她,她們都有什么。媽媽卻答不上來。
十幾二十歲,她們就和相識不超十天的男人結為夫妻。遇上好的婆家,如果她們愿意,她們的確不用上班不用做家務不用帶孩子;然而一旦遇人不淑,便是日日爭吵打鬧。不斷曝出來的家庭丑聞以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就是最好的佐證。
對她們來說,婚姻和家庭都不是她們的,她們不過是到了年紀,完成該完成的任務。有時就連孩子也不是她們的,因為她們幾乎全然不管,大點的孩子甚至會對著她們吼叫,抱怨她們不像媽媽。甚至她們自己都不是自己的,看似輕松自在的生活,可一旦脫離就如魚沒了水一樣無法存活。
隔壁姑娘的確嫁了有錢人家,可就因為她在母親節給母親買了套一百多塊錢的化妝品這樣的事,她就差點被離婚了。
不讀書懲罰的可能不是不讀書本人,卻能殃及后代。
我那一輩基本都是留守兒童,到了我們下一代,大家條件好了很多,大部分父母都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哪怕有時需要支付高昂的擇校費,他們也在所不惜。他們以此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疼愛和對教育的尊重,但卻無法身體力行的給孩子做好榜樣。
因為他們原本就不讀書。因為沒有讀書,所以看不到遠方的路。
侄子有次跟我說:“姑姑,我們班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以后會上重點大學,有的甚至還說自己會出國,可我覺得我以后只會跟我爸爸和爺爺一樣去幫別人做門窗。”那一刻我落淚了。他明明才十歲而已,卻一副一眼看到未來的模樣。
他的身邊人很多,父母,爺爺奶奶叔叔嬸嬸等等,這么多大人,可沒有人讀書。他第一次去圖書館還是跟我去的,滿眼驚詫和好奇。可我不和他一起生活。那些和他在一起的大人,他們忙于生計,忙于掙錢,雖然他們也常關注他的成績,也讓他和別的孩子一樣上種輔導班,但更多時候,他們在他面前算賬,計算每一筆開支收入,談論誰誰接了大單,告訴他錢很重要,卻從來沒有誰陪他讀過書,告訴他書很重要,更沒提起過讀書意味著什么。
因為家人的影響,我于他也不過是一個讀了很多書卻沒什么錢的姑姑。他常覺得困惑,小小年紀便開始糾結于讀書重要還是掙錢重要這樣的問題。我無法預知他的未來,卻總在看著他時覺得無限傷感。現在不能好好讀書,未來他該會覺得遺憾吧!
讀書仍舊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
二十來年了,爸爸在北京轉折漂泊著,一開始是他一個人,后來媽媽去了,接著是哥哥們,然后嫂子,侄子侄女等,可除了不斷增加的人口和開支以及不斷變動的住址和門窗型材,一切都是老樣子,一樣狹小的門店,一樣艱辛的體力付出……然而,錢卻越來越不值錢。爸爸說,錢越來越難掙了。
誠然,時代造就的機遇讓很多像爸爸一樣的在付出勞動的同時獲得了豐厚的財富回報,可這樣回報額卻在不斷縮減, 他們需要付出的勞動和代價也越來越高。
前年,曾經的初中同學因為安裝門窗而意外致殘,一家子全部陷入窘迫之地,只能依靠募捐,盡管大家慷慨解囊,然而未來卻卻依舊遙遙無期。很多人一面感慨命運弄人,一面思及自身,可卻依舊無力改變。他們早早步入社會,只懂這一門手藝,身后卻有著一家人要供養。任何變動意味著風險,任何風險都有可能讓家庭陷入危機。
抓住機遇看似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可放棄讀書他們明顯將失去更多。
范雨素說,文學不是她的夢,未來的她還是要靠苦力謀生,而不是寫文章。很多人說她的命運并沒有因為讀書而有所改變,然,一個初中的尚未畢業的女人能有這樣的清醒與自知,與她豐富的閱讀時分不開的。
是書籍教會了她思考,讓她有了希望。
她六七歲時,學會了自己看小說。八歲時看懂一本豎版繁體字的《西游記》。她看知青文學,也看《魯賓遜漂流記》、《神秘島》、《孤星血淚》、《霧都孤兒》、《在人間》、《雷鋒叔叔的故事》、《歐陽海之歌》、《金光大道》。通過看小說,她了解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她說:“只要報一個地名出來,我就知道在世界上哪個大洲。說一條河流出來,我能知道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個大洋。”
她活在底層,只有初中文化,看似無知,卻是一個內心豐厚的人。因此,當命運一次次給予重擊時,她都能夠始終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勇敢前行。
書籍也讓她成為了一個有遠見的母親。
離婚后,在現實生活迫使下,她的大女兒無法進入學堂。但她卻沒有放棄對女兒的教育。她十分清晰的認識到除了學校教育,人還可以接受家庭教育和自學教育。
她的大女兒就是跟著電視里的字幕學認字,然后學會看報看小說的。孩子能看書后,她陸陸續續去潘家園,和眾舊貨市場,廢品收購站,給大女兒買了一千多斤書。
一個為著基本生存奔波勞碌的母親,給女兒買一千多斤的書,這樣的選擇不是遠見又是什么?女兒邊做苦力,邊學多項手藝,沒有母親的支持和鼓舞又談何容易?因為母親在教育上的遠見卓識,20歲的女兒最終成了年薪九萬的白領,而不是流水線上渾渾度日的提線木偶。
在這樣一個大學生都就業難的現代社會,一個沒有進過學堂沒有文憑學歷的年輕女孩,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介白領,這已然是十分了不起的事。如此了不起,不是因為別人,正是愛讀書的母親和女兒共同造就的。
讀書或許沒能把范雨素從苦力勞動的命運中解救出來,但卻讓她的孩子擁有了更為精彩的舞臺。
這個世界對讀書者最佳的獎勵無疑是讓他們的子孫后代擁有了更為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