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為我看不到這部了,妹想到,昨天吃好飯后,自己一個人去看了,搞得好像對這部影片很慎重一樣。
把幾個人的故事時間線揉碎打亂再重組,這種手法,在國產電影里,上次看過且有印象的還是羅曼蒂克消亡史。不知道是這手法的表現方式比較契合還是單純的巧合,這兩部電影似乎都想以此來呈現一種歷史感。
無問西東影片的核心應該在于傳承兩字吧。陳楚生的迷惘渾噩被泰戈爾的詩點亮,從“那個時代最好的學生都在學實科”的時代觀念桎梏里解脫出來,叩問本心,知道自己心之所向,是羨慕站在泰戈爾身邊的那群人,從容而篤定的氣韻。
陳楚生又把這種面對內心真實的力量傳遞給了王力宏,讓他能不顧家庭反對而去做空軍,給饑餓的兒童投遞食物。斷腿的外國傳教士與一群骨瘦如柴的孩子一起唱著奇異恩典,王力宏溫柔化神。
也因此村里的人活了下來,從天而降的善良,歌聲里蘊藏的希翼,微暗的火繼續傳承下去,他們收留了孤兒黃曉明,有了下一個故事。在那個嚴苛如履薄冰的時代,章子怡被批斗,“同謀”的李想為去支隊猶豫不決地選了明哲保身,黃曉明最后從研究所回來帶走毀容且奄奄一息的章子怡將她安放在收養自己的那個村子,并造了一塊假的墓碑。當他再次遇到李想時,李想正跪在墓碑前內心悔恨交加。黃曉明沒有告訴他真相,只是對他說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這句話似乎刻在了李想心上,并成了他的遺言。
李想后來和兩個隊員遭遇雪崩,他只身前往尋求救援,付出生命的代價,告知救援人員另外兩人的方位。那兩個隊員得救后,成為夫妻,生了張震。
張震已經是和平年代里鋼筋水泥高樓格子間里的一位爾虞商場里征戰的日漸迷茫麻木的現代都市人,他想救助一對四胞胎,但又聽說了robert的經歷,怕攤上一個無底洞。面臨內心遲疑抉擇之際,清明時父母又帶他去李想的墓碑前掃墓,同時告訴他要做自己喜歡的、開心的事,他終于肯面對自己內心的柔軟,繼續救助貧困的四胞胎。
怎么說呢,相似的橋段有些多,有些煽情也有點過分。也并不是很想到黃曉明章子怡再演純情大學生……“張震可以說是人間瑰寶了”……
大概就看過他的繡春刀1、2和這部??偢杏X他的氣質偏向于演繹大時代下無可奈何又不愿隨波逐流企圖保留一丟丟自我的角色。章子怡苦情戲是說來就來,黃曉明照例覺得有點尬,看到王力宏總是有些出戲,祖峰真的蠻適合民國那種文人氣質的,陳楚生大概話少戲少也還好,看到奶茶和叫獸真的是一秒出戲。
最喜歡的鏡頭是正在授課的老教授因滂沱大雨打在簡陋建筑的鐵皮屋頂上導致無法講課,于是在畫滿公式與符號的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四個字。然后就陳楚生和祖峰的那個故事,其他的就比較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