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心理(25)】——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認知行為療法)
一、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儼然成為我們回答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了,但是記住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這四個字在某些時候也許確實是幫助了你,但在其它一些方面也可以會毀掉你。
順其自然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窮天理、盡性,以至于命。
每個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給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
人遇到困難時要順其自然的迎著困難而上,看誰更厲害;
人不順心的時候要順其自然的想著解決的方法,為什么不順心呢?自我進行總結,及時的把心態調整過來;
遇到挫折時要順其自然的想到解決的根本辦法,要越過這座高山,不要欺騙自己。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在抱怨完自己各種不順心之后,會以“順其自然吧”這幾個字來作為結束語,卻從沒認真細致去分析造成不順的癥結所在,不愿意去改變現狀,畢竟改變比維持現狀要付出更多。
順其自然是努力之后用強大的內心去面對好或者壞的結果與環境,應當是勇者的行為,絕不是懦夫的自怨自艾。
順其自然,順勢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順從其美”。
緣來不拒,緣走不留,順其自然。有血有肉也有骨,流血流汗也流淚,有喜有情也有恨,萬事萬物不過是自然而然。
順其自然用在科學上,意味著取其自然狀態以便于觀察;
用在成長上,順其自然的成長;
用于日常生活中,用于感情表白時通常的意思意義是:盡力去做事,能否成功,還得聽自然規律的。
遵循自然的規律展開行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植物界的規則,這也是事物發展的潛在規則。
不是指聽之任之,而是主動去發現和利用規律。
二、隨遇而安
滿樹桃花盛開,未必每朵都能結果。熠熠如玫瑰色的泡沫,映襯云影藍天。靈感也像桃花,每天成百上千地綻放。開吧,一切順其自然。別問能收獲什么,也當有嬉戲與純真,也當花開滿樹。否則天地便太過狹隘,生命也缺乏樂趣。
生命中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抱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人啊,學會知足吧。有些人和事能遇見已經很不錯了呢,幸運也是會用完的啊,別奢望太多,順其自然就好。
雨過天晴,天有天的道,人有人的路。不管陰晴變幻,讓生命走它的路。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現在遇到的,是最好的,除非失去了。我相信,未來還有更好的等著我。
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不管你有多少希望,至少沒有擔憂和期盼,可你總是付出過分的感情。
一是一切,一切是那么自然;切是切實,切實是那么真誠;順是順心,順心是那么祝福;其是其所,其所是那么樂得;自是自在,自在是那么幸福;然是燃燒,燃燒是我們愛心。
佛教認為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觸叫作“緣”,因其緣而發生動作稱“隨緣”。可是,自古以來,很多高人,一生遇不到緣。遇不到緣怎么辦?他們自修,于是成功。沒有緣的時候自度,有緣的時候幫助眾生,緣絕不強求。
逆過即是順,自然以千姿百態存于一切萬事萬物,是故人常以體自然、用自然。
適者生存,物種之間及生物內部之間,物種與自然之間,能適應自然者被選擇存留下來的一種自然法則。
不管在哪里都需要個人與環境的協調適應,這個“適”不僅是你適應所處的環境特別是人,還包括周圍的人的理解、配合和互助。“緣”就是外在的。外在的任何東西,能夠刺激我們感官的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叫作緣。
“隨”就是我們的感官跟著外界的這些東西發生變化。
比如聲音振動了我們的耳膜后,我們內心中就產生了“哦,聽到了一個聲音”,然后去思考這個聲音的內容等,這叫作隨緣。
“緣”是外界的東西,“隨”就是跟隨它發生變化,這個叫作隨緣。
“自然”是自然規律。比如說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都有因和果。這些因和果之間,有一個不能隨意改變的自然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有了因就一定會有果,我們要順著這個走。
如果你過去造了業,那么現在有這個報應是自然的。
“順其”就是現在去面對,不去拒絕,就是順著自然的規律走。
我們行善就有善的果報,彼此之間也有因果關系,我們還是要跟著它走。
當下發生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既然有因有緣,那現在不順它也不行,這是沒辦法拒絕的。所以我們去面對,我們不逃避。
三、為所當為
無我是佛學的概念,無我并非是沒有我的存在,而是說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我的存在。
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的身體其實都在變化,我們內心的念頭思維也在變化。只是說這些變化太細微了,從微觀上來說,我們今天和昨天以及明天的差別,可能是察覺不到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把時間拉長,宏觀上比如今年和去年來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今年可能和去年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外形上長胖了,或者瘦了,或者換個發型,又或者說內心里面想法以及愿望也產生了變化,例如本來想干銷售的工作,結果今年又覺得可能技術更適合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實際上是一個流動變化的過程,從來沒有哪種狀態,會一直保持、保存。
執我為實有,乃痛苦的根源。即是說我們總想保存,保持一個永久的自己,認為自己是不變的,又或者說能夠永恒,因為這個錯誤的認知,所以導致我們痛苦。
順其自然也是森田療法的概念,我們把這四個字解讀開來:
順,其實就是順應,服從,遵循。其本身沒有任何的含義,是一個指向詞,它直接指向的是自然,那么自然的含義是什么呢?
自然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指規律,就是這個世界以及我們內心的規律。
而這個規律是什么呢? 其實就是指的無常變化。
森田療法認為我們人會出現癥狀,那是因為精神交互作用,而精神交互作用是指我們人對某種感覺情緒的持續的關注以及排斥,導致我們固著在這里,從而作繭自縛,陷入了癥狀里面。
從佛法的角度來解讀精神交互作用,持續的關注某種情緒感受,其實就是我們執我為實有不變,所以會在意某種狀態的存在,這個在意就是關注。
而排斥呢,是執我為實有后,從而貪愛所謂好的狀態,從而才會對不好的狀態,進行排斥,打壓,消除,從而反倒陷入了自我持續的沖突的里。
這個過程其實通俗說,就是認知錯誤,從而無事生非,自尋煩惱的過程。
禪定是佛法里面對治煩惱以及開悟見道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對心理的一種訓練,從而讓我們脫離執著,回歸到平和自然的一種心態。
禪定的外在訓練方式非常之多,例如觀呼吸,觀肢體的動作,觀想佛菩薩形象,念佛,聽音等等,釋迦摩尼說有84000法門,這里的84000是指非常多的意思。但是無論外在形式有多少?禪定的核心只有一個,就是心至一處。
人的煩惱痛苦,雖然說是執著惹的禍,但是從具體的表現上,是我們心里的念頭,想法散亂紛飛,各種念頭想法在內心里相互的對抗,打壓,糾纏,從而讓我們無法解脫。
這一點,患有強迫癥的朋友們應該是深有體會,內心的各種念頭恐懼害怕紛飛不停,讓我們深陷其中斗爭不止,越斗越多,越斗越亂,越斗越痛苦。
而心至一處就是說,如果將我們的心能夠放在一個點上,那么我們將會從這些雜亂紛飛斗爭的雜念里面解脫出來,獲得平靜和清凈的內心感受。
例如觀呼吸,佛陀傳的最基礎的教法,就是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我鼻尖,觀察呼吸在鼻尖一進一出的感覺,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能夠慢慢定在這里,從而不再沉迷于其他內心想法念頭,就不會跟著想法念頭去思考分析以及排斥和斗爭。很多人練習觀呼吸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心好像平靜下來了,不再浮躁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念佛也是一樣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心在念,耳朵在聽自己念的佛號,那我們的心就放在了佛號上,也就沒有執著于其他的念頭和想法,同樣的達到了心至一處。
方法很多,但所有的方法背后的根本都是心至一處,所以禪定的技術,并非形式上的打坐,念佛,觀修,而是指的心至一處。
那么為所當為和禪定的關系是什么呢?
為所當為是說做自己該做的去,繼續生活去,即便現在還痛苦我也做自己的去。
森田的原話叫做帶著痛苦繼續生活。
帶著痛苦,其實就是指不再和痛苦斗爭,不再執著于痛苦,繼續生活就是將我的心和行放在生活本身上。 這個和念佛是將心放在了佛號上,觀呼吸是將心放在了呼吸上,是同理的。
所以實際上為所當為本身就是禪定修行的一種方式。以前我也說過,我們的禪宗大德就曾經開示過,吃喝拉撒皆是修行,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個就是心至一處,我心活在當下的每一刻,這就是修行。
如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為所當為本身就是禪定的一種方式,它與觀呼吸,念佛,內觀禪坐無二無別,皆乃修心的方式。
人生的一切煩惱,歸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沒有學會放下,使身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辛苦。“智者無為,愚人自縛”,人通常喜歡給自己的心靈套上枷鎖,精神添加壓力。所以說“放下”,不僅是一種解脫的心態,更是一種清醒的智慧。不管境遇如何,請放下昨日的輝煌,放下昔日的苦難,放下所有束縛你的包袱。
放下了,你就會有頓悟之后的豁然開朗,重負頓釋的輕松,云開霧散后的陽光燦爛。苦惱,來自于你不接受現實。而苦,來自于你沒有方法應對現實。
面對現實時,心態極好沒有苦惱;方法很對一點不累。
有些人樂于接受現實,但是不去總結規律尋找方法,終日忙碌但是到老都在貧困線上浮動,這就是,心態很好沒有苦惱;方法不對終身受累。
人生潛藏著一種刻板的錯誤觀念,成功就一定要怎樣怎樣,幸福就必須如何如何,似乎只有達到某個標準才算成功幸福。
其實,只要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許多在事業上很成功的人,他們的生活未必幸福;在生活上過得愉悅自在的人,未必擁有龐大的事業。
只要你能認清這一點,你就會肯定一個事實: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能接納自己和肯定自己,讓一切順其自然。
要快樂的活著,因為我們會死很久。保持良好心態,生活才會處處祥和。
不管你的經歷多么屈辱或者榮耀,最終都會漸漸淡忘,煙飛灰滅。沒有什么能敵得過時間。
生活,一半是回憶,一半是繼續。把所有的痛苦還給昨天,把所有的夢想放飛明天,把所有的快樂留在身邊。
既然是歲月,就免不了炎涼榮枯;既然是人生,就免不了愛恨情仇。坦坦蕩蕩地走過,平平淡淡地結束。
生命猶如花朵,燦爛地綻放,壯美地凋零。真實人生,順應自然,云淡風輕。
順應自然就是平安,違背自然則是災難。一切障礙就是違背規律。
面對生死,能做到既不障礙死,也不障礙生,叫做解脫。
規律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歷史長河,浩浩蕩蕩,順時者昌,逆時者亡。
所有大事、小事、難事、易事、樂事、苦事,大同是事。萬事皆為因果。
人與物、物與事、事與人,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靜觀其千變萬化終不離其宗。
當歲月在悠悠然然的鐘聲里流逝,一切將幻化成夜空中的那份寧靜、淡然。
如是觀,當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
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飲清凈之茶,閉是非之口,結悟道之友。
丁俊貴
2019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