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給孩子太多的壓力,他能有個快樂的童年,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不會強迫孩子學他不喜歡的,也不想給他太多規矩,我們家信奉‘快樂教育’。”
現在有很多父母在養娃上也開始變得“佛系”,孩子不喜歡的課外班,就不報,孩子不感興趣的書,就不強迫他讀。
似乎這是西方一直推崇了許多年的“快樂教育”。
但西方倡導的快樂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平成廢物
有些答案,日本人已經告訴了我們。
5月1日,日本啟用新的年號“令和”。
平成時代落下帷幕。
這個剛過去的時代有一群著名的人,他們統一被稱為“平成廢物”。
具體就是:
只關心當下,不問明天。
半徑三米以內的事情才跟自己有關系。
不想工作、不想奮斗、不想戀愛。
沉迷游戲、動漫,能幻想的絕對不實踐。
平成廢物的出現,就要歸功于這個時代推崇的“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的誤區
日本從2002年開始推行快樂教育,大體就是:
降低課業難度,減輕學生負擔,不公布成績,不對學生進行排名,學習內容減少三成,上課時間縮減一成,等等。
說白了,這就是減負。
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從2000年起開始舉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
日本第一次參加的成績是:科學第二,數學第一,國語第八。
在2003年,也就是快樂教育在日本推行的第二年,日本再次參加評估,成績變成了:數學第六、國語第十四。
快樂教育只會逐漸演變為松懈教育。
快樂教育的誤區:
快樂教育=野生放養?
父母想讓孩子“快樂地做自己”,尊重孩子意愿的出發點很好。
可是,對于孩子來說,他是要生活在自然規則和社會規范中的,
一味地縱容孩子,并不能使他更好地適應社會規則。
只有家長立好了規矩,孩子養成了習慣,長大后才不會和社會規則發生沖突。
快樂教育不用培養孩子的能力?
快樂教育不代表放任孩子自己去發展,父母要為孩子創造看世界的機會,
合理地規劃對孩子的投資。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和知識極大細分的智能時代。
學校里講的語文數學英語地理歷史自然科學物理化學都是最最基本的人類通識。
如果連這些都要打折扣,那么在這個人工智能時代即將到來的社會中,他們還怎么立足?
進了社會孩子還能快樂嗎?
在學校,我們還可以講一講快樂教育,那么出了校門呢?
社會是殘酷的。
小時候的快樂輕松,換來的一定是成年后步入社會的艱難。
在單位,老板不會關心你快不快樂,只關心你有沒有做出成績。
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寫道:
隨著人工智能、精密算法、大數據等技術演進,人類將誕生一個龐大的“無用階層”。
有了這些科技和算法后,有一些人,必將“一無是處”。
我們必須要知道:教育,不可能沒有痛苦只有快樂。
接受不那么快樂的教育,他18歲之后的人生,才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