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得2017年的某天,跟一個閨蜜推薦幾個我比較喜歡的節目和公眾號,我一時表達不清這些節目到底哪里好,又急于想安利給她,就動用了一句話:“看了之后,改變了我的三觀”,勾起她的好奇心后,她問我:是怎么改變的,哪里變了?我卻又詞窮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一次失敗的安利!)
? ? ?好吧,為下一次更好的安利,我先做好準備工作,好好想想我的三觀是怎么被改變的?
一、 蔡康永——《康熙來了》《奇葩說》
? ? ?一個12年的娛樂節目,從05年開始看,頭幾年一集不落的追,后來偶爾挑幾集感興趣的看。除了明星訪談,娛樂八卦的吸引力,主要還是兩位主持人的畫風,刷新了我對綜藝節目的認知:蔡康永和小S,一個聰明的讀書人和一個搞怪的諧星,居然可以這么默契,機智和幽默(準確的說是:瘋癲,大膽,搞笑),他們如知己,如親人,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馬上明白對方的意思(比如說,小S一個眼神,蔡康永就意會,并幫助她成功摸到男明星的腹肌)。他們是獨一無二搭檔組合,缺了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再是《康熙》,每次小S產假找人代班的時候,總感覺看的是假的《康熙》,有點出戲。
? ? 再火的節目,也會有消失的一天,睿智如蔡康永,他沒有堅持等著節目自然消亡的那一天,而是在它還受歡迎的時候,選擇停止,讓《康熙來了》永遠定格在美好的時刻,留給觀眾去懷念。作為粉絲,我是哭著笑著看完最后一集的,有點不舍,以后少了《康熙》帶給我的快樂,又很慶幸,不用看著一個喜歡的節目慢慢走向沒落。
因為《康熙來了》,喜歡蔡康永和小S,因為《奇葩說》,更喜歡蔡康永。
? ? 記得蔡康永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康熙來了》是個訪談類節目,主持人主要的作用是要采訪和襯托嘉賓,所以他不會在節目里太表達自我。但是《奇葩說》是個辯論類節目,他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要讓他的觀點有說服力(根據大概意思臆想出來的)
? 是的,看《康熙來了》,康永哥永遠那么溫文爾雅,面面俱到,把握著節目的主線,兼顧每位來賓的表現,還時不時不忘把小S這匹脫韁的野馬拉回來。喜歡他的高智商,高情商,也喜歡他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說話方式,云淡風輕,卻很溫暖。
? ?真的很少聽他在《康熙》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因為這是個訪談類節目,而他是主持人,是采訪者。擺正自己的位置,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他的說話之道,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和觀眾的喜愛。
? ?直到《奇葩說》,康永哥從主持人變成了辯論導師,還是那個溫暖的聲音,卻傳達出更多的人生哲學:談到同性戀的話題,他當場落淚,說“我們不是怪物”,再怎么灑脫的人,也希望得到周圍的理解和包容;他那么淡定的人,經常跟高曉松辯論的互不相讓,激動不已,這是一種高手過招時,遇強則欲更強的上進心;一向疼惜照顧后輩的他,奇襲馬薇薇和程銘等選手時,毫不留情。因為他努力把觀眾引向更正向的觀點和更寬廣的思維。
? ? 在《奇葩說》,看到的是和《康熙》不一樣的蔡康永,一個更真實鮮活的他。他的觀點和態度,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的語言能力和思想深度,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淺薄無知,羨慕嫉妒恨別人的才華之后,也試著努力從男神身上吸收點養分。
? ?以前覺得,同性戀是避之不及的異類,沒有辦法認同和接受,甚至鄙視。現在覺得,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還是雙性戀,你如果喜歡的是他的才華,與性取向何干。比如蔡康永,比如 邱晨,我只會心里默默的祝他們幸福。
? ? 以前覺得,人生應該按部就班的,走著大多數人會走的人生軌跡:讀書,工作,結婚,生子。。。現在覺得,并不是沒上大學就是沒出息,在家啃老的大學生比比皆是,自強不息的輟學者也不勝枚舉;并不是考上公務員,進國企外企才是好工作,而擺個攤,賣個面就是不務正業,看看人家賣包子的,能把包子店開到哈佛門口,還大排長隊的。一家賣肉夾饃的小店,也可以拿到一千多萬美元的融資。
? ? ?到這個年紀還沒有結婚生子,按理說我應該焦慮羞愧,或者抑郁孤僻,然而并沒有。無論在什么年紀,我依然堅定的認為,結婚的理由不是因為已經到了該結婚的年紀,而是因為碰到了你想結婚的人。生孩子,不是因為要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不是因為多個人口,家里可以多分地,多分錢,而是因為愛,因為要把愛傳遞下去。
? ? ?無法認同周圍所謂的一些傳統思想:女人不用太能干,能照顧好老公孩子才最重要;房子財產大部分都是要留給兒子的,因為養兒子能防老,女兒始終是要去別人家的。。。。這都21世紀了,說好的男女平等呢?兒子再多,敗家不孝有個鬼用?
? ? 有些老年人有這樣的想法,是那個時代沒有給他們良好的教育和寬闊的眼界,這不能都怪他們,可是很多年輕人居然還把這些老思想傳承下來,實在覺得有點悲哀。。很多優良的傳統都不見得有被傳承下來,這種腐朽的落后思想卻根深蒂固,除了勸他們多看看《奇葩說》,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了。
Anyway,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可能堅持自我,也可能哪天會被誰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