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美好·
作者:約爾·歐斯汀
《Your Best Life Now》,中文書名為《活出美好》,【生命中真正的富足和喜樂來自于正確的信仰,而如何活出這樣的生命完全取決于你的態度:喜樂是一個“選擇”,而不是一種可以索取的“東西”;信仰是關于你和上帝之間的關系,它只能通過不斷經歷才能堅定。想要得到成功、美好的生活,也要不斷在生活中實踐這種信仰。本書的作者是全美增長最快的“湖木教會”的主任牧師,通過他自己和教會中許多弟兄姊妹的見證,從圣經出發,告訴我們如何重新建立愿景和目標,如何戰勝困境,如何追尋神賜予我們的得勝生活。我認為,這本書的影響力完全不亞于《標竿人生》。值得一讀!】
第二十五章 施比受更喜樂
我們若想活出當下最好的生活,會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由于我們相信上帝要給我們最好的,相信上帝要讓我們興盛,相信我們有上帝的恩惠,而祂已為我們預備更多,因此我們很容易會陷入一種微妙的自私心態。不過,當你不僅去避免墮入這種陷阱,同時當你為了施予而活時,你的喜樂將會比你所夢想的還要多更多,而這就是你活出生命潛能的第六步驟。
社會教導我們功利主義,像是:“這對我有什么好處?我會幫你,但我能得到什么回報?”我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唯我獨尊”的世代,而這種自我中心主義也會被帶入我們與上帝、與家人以及與他人的關系中。
現今許多人大肆喧嚷并毫不羞恥地只為自己而活,他們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他們沒時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只在意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以及他們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諷刺的是,這種自私的心態反而讓他們活在空虛、沒有報償的生活中,無論他們為自己索求多少,他們永遠也無法滿足。
朋友,如果你想經歷上帝喜樂的新境界,如果你想要祂傾倒福分與恩惠在你的生命中,就必須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你必須學習成為一個給予的人,而不是索求者。不要再去想別人能為你做什么,要開始想你能為別人做什么。我們受造不是要成為一個自我導向、只想到自己的人。不,上帝造我們成為給予者,而身為人類,除非你學到如何舍己的簡單秘訣,否則永遠無法真正得到滿足。
當我難過或擔憂,或當我失去喜樂時,我第一件自問的事就是:“我在意的是什么?關鍵是什么?我在想什么?”我十之八九都在想我自己的煩惱,我在想生命中的挫折與憂慮,我在想明天我應該要做什么。當我沉浸在“我”的思考中,這就導致我的挫敗與沮喪。我們必須將眼目從自己身上移開,已故歌手凱斯·格林說得好:“要知道何時我在注意我自己,真是困難。”
我們受造是為了去給予
你也許難以理解這道理,但一直處在你的問題之中是極為自私的,一直想著你所想要或需求的而鮮少注意到身旁之人的需要,也是極度自私的。當你有問題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去協助別人解決問題。如果你想要夢想實現,就要去協助他人實現他們的夢想。開始撒種好讓上帝帶給你大豐收,當我們看見他人的需要,上帝也會看見我們的需要。
不久之前,我遇到一個人,他對生活極度不滿,對上帝與自己都極度失望。他曾一度功成名就,但因為一連串錯誤的抉擇,他失去了事業、家人、房屋以及畢生的積蓄。現在,他可以說是以車為家,潦倒度日。
他極度沮喪,所以我想要激勵他并鼓勵他。在我為他禱告后,我給他一些衷心的建議:“聽著,先生,你必須將心思從自己的問題中移開,”我告訴他:“把心思從你曾經犯過的錯誤與失去的東西中移開。”我對他說:“如果你真的想要快樂,如果你真的想要彌補,就必須將焦點轉至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你必須開始撒種。”
“你知道,無論今天你的問題有多嚴重,別人都會有比你更嚴重的問題、更難走的路子、更悲傷的故事。你可以讓某人的人生有所不同,你可以幫助減輕別人的重擔,給人全新的盼望。”
這個人承諾他會采取我的建議,于是他與湖木教會中一些負責戒斷事工的人聯絡,他不再呆坐在車子里想著自己是多么失敗的人,他開始花時間幫助并關心那些藥物上癮的人。他與許多藥癮者成為好朋友,聽他們傾訴掙扎,鼓勵他們,為他們禱告,激勵他們去相信更好的生活。他成為一個施予者。
幾個禮拜后他在教會出現,而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看著他走過前面大廳的那一幕。他閃耀著喜樂的榮光,笑容滿面。我說:“嗨,朋友,你看起來好極了,發生了什么事嗎?”
他說:“約爾,我花了過去兩周的時間關懷古柯堿上癮者,而我這一生從未如此快樂過。”他拭去一滴眼淚,繼續說著:“我從未這么滿足。”他說:“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為自己活,建立自己的事業,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切我認為會帶給我快樂的事,但我現在看清什么是真正有意義的了。”
我們受造是為了去奉獻,而不是只為取悅自己。如果你錯過這個真理,你將會錯過上帝所為你預備的豐盛、富足,并充滿喜樂的生命。
有趣的是,我的新朋友接著告訴我,在那個禮拜,竟有人去他那里,提供他一份職業,于是他找了間公寓定居而不再以車為家。接下來,他不斷說著奇妙的事在他成為一個施予者而非索求者后,是如何地一件接著一件發生。而這一切全都是在他把心思從自己身上轉移出來,著手幫助別人開始。
當你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雙手,上帝會確保你的需要得以飽足。今天如果你很孤單,別坐著自憐自艾,去幫助其他孤單的人吧。如果你沮喪消沉,別專注在自己的需要上,把心思從自己身上移開并起身幫助有需要的人。你可以去探訪療養院或兒童醫院,致電給朋友并鼓勵他們,你需要先去撒種,上帝才能為你帶來豐收。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找到上帝,就要去幫助別人的孩子與上帝建立關系。如果你有財務上的困難,就要起身去幫助比你還拮據的人。
你可以會說:“約爾,我已經沒有東西可給了。”你當然有!你可以給予微笑,可以給予擁抱,可以幫人割草,可以幫人烤蛋糕,可以探訪醫院里或老人院里的病患,你可以寫信鼓勵人。有人需要你與他們分享你所擁有的,有人需要你的微笑,有人需要你的愛心,有人需要你的友誼,有人需要你的鼓勵。上帝沒有把我們創造成“獨行俠”,祂造我們得自由,但祂沒有把我們造得孤立隔絕,我們需要與人交通。
一個救命的擁抱
我聽過一個奇妙的故事,是講述一對出生才幾天的雙胞胎。雙胞胎的其中一人出生時,就有嚴重的心臟病,估計存活不了。幾天過去了,這孩子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她已經瀕臨死亡。一位護士于是詢問她能否違反醫院規定,把這對雙胞胎放在同一個保溫箱,而非各自躺在不同的保溫箱內。這是嚴重違反規定的行為,但最后醫生終于同意讓他們肩并肩在同一個保溫箱中,就像他們在母親的子宮里一樣。
然而不知為何,健康的那個寶寶一直試著靠過去,并把手圍繞在他病危的小妹妹身上,不久之后因不明的原因,她的心跳竟穩定下來并開始好轉,血壓也升到正常范圍,體溫也隨之轉為正常。他逐漸康復,而今兩人都是健康的孩子。一份報紙報導了這個故事并拍攝到這對雙胞胎在保溫箱內的情形,他們擁抱在一起,報社在照片上下了一個標題叫“救命的擁抱”。
朋友,今天有人也需要你的擁抱,有人需要你的愛心,有人需要你的觸摸。你也許還不知道,但你手上有醫治的力量,你的聲音帶有醫治的力量。無論你往何處去,上帝要使用你帶給人們盼望、醫治、愛與得勝。如果你放膽將心思從你的問題上移開,從你的需要上移開,然后尋求成為別人的祝福,那么上帝為你做的將會超乎你所求、所想。
專心做個祝福的人
不要過著自我中心的生活,你有如此多的東西可以給予,可以奉獻。當你以自我為中心,你不但會錯過上帝為你預備最好的,同時也奪走了上帝原本要通過他人來給你的喜樂與祝福。圣經上說:“天天彼此相勸。”批評與定罪、指出別人的錯誤與失敗都是很容易的。但上帝要我們造就人,要我們成為祝福,要我們在他們的生命中說出信心與得勝的話語。
“約爾,我哪有時間做這些,”我聽到你說:“我太忙了。”
你稱贊別人會花多少時間?你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告訴妻子:“我愛你,你真棒,我真高興娶到了你”?你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告訴員工:“你做得很好,我很感謝你的殷勤工作”?
稱贊只靠想的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將它們表達出來,一如古諺所云:“愛若沒有經由給予,就不配稱作是愛。”
我們每天起床后都應該想著:“我今天要讓某人快樂,我要幫助滿足別人的需要。別以索求者的身份過活,要作個施予者。”
“但約爾,我自己都還有這么多需要與問題……”
的確,但若你將心思從自己的問題中移開并開始幫助他人,就不必擔心你的需要。上帝會為你解決它們,有時當我們將眼目從自己的問題上移至身旁有需要的人身上時,超自然的神跡就發生了。
舊約圣經教導:“當你把餅分給饑餓的人,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使被欺壓的得激勵,這樣,你的生命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換句話說,當你向受傷的人伸出援手,那時上帝就會確保你的需要都得飽足。當你努力成為祝福,上帝就會確保你得到豐盛的祝福。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母親在1981年被診斷出癌癥時,她所做的事。她出院以后,大可回家沉浸在深深的絕望中。但母親沒有那么做,她不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她沒有一直處在疾病里。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在她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她做了什么?她去教會幫生病或有需要的人禱告。她種下了醫治的種子,而就像圣經上所說的,當她開始幫助有需要的人時,她的光就如早晨的光,她的醫治就要來臨。
我相信許多人如果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從自己的需要與問題上移開并開始專注于成為別人的祝福,他們就會得到他們禱告已久的神跡。我們太常花太多時間想要被祝福:“上帝,禰能為我做什么?上帝,這是我的需求清單,我下星期二可以得到它們嗎?”
我們應該要致力成為祝福,而不是只是被祝福,我們需要尋找可以分享上帝愛心、恩賜以及良善的機會。有個真理就是,你幫助別人愈多,上帝就會確保你得到的幫助愈多。
讓我們講些實際的,如果你房屋中到處充滿或存放了你不會再用到的東西,為何不把它們送給需要用到的人?這些多余的東西對你沒有益處,只會塞滿你的閣樓、地下室與車庫。如果那不是必需品,就把它們變成種子吧!
幾年以前,我花了一大筆錢買了臺昂貴的頂級鋤草機,那臺機器可說是讓我引以為傲。但當時我父親蒙主寵召,我生命中的許多事情都變了樣,我成了牧師而生活變得相當忙碌。事實上,因為我實在太忙了,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去割我家的草皮,我必須雇人來做這項工作。
我把這臺頂級割草機與其他鋤草設備放在車庫中,每次當我把車開進車庫時,我看見那一臺鋤草機就很高興。
有一天,當我駛進車庫時,我聽到一個細小的聲音說道:“約爾,你應該要把這些鋤草設備全部送人。”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喂,等一等!我花了大把鈔票買了這臺鋤草機,我甚至沒用過。這臺根本算是全新的,而且有一天我說不定還會用到它們,萬一我被教會炒魷魚呢?”
當上帝要我們對某樣東西松手時,我們心中總是可以召喚出各式各樣的借口。人性就是想要掌控每樣事物,所以身為一個“相當屬靈”的人,我完全不去理會那個聲音。
幾個星期過去了,每當我把車停進車庫,我就覺得有罪惡感。躺在那兒的是我全新的割草機(幾乎沒用過),而且對任何人都沒有幫上什么忙。那里還有我的掃落葉機、雜草割除機與修剪機,這些都是一等一的除草好幫手。
我知道自己再也用不到它們,我知道從現在起過了二十年,它們可能還是會躺在原地,但我就是受不了要把這么新、我這么喜愛的東西送人,畢竟我根本還沒用過它們哩!
有一天當我把車停進車庫,我又聽到那個聲音:“約爾,你要不就是把那個鋤草機送人,要不就是你再去自己割草。”
不到三十分鐘后,我馬上就把它拿去送人了!
你或許也有類似的東西,那些東西就這么躺在你的房子里:好幾年沒穿過的衣服、從上次搬家就沒開封的廚具、書籍、嬰兒床與童裝,還有其他一堆你好幾年都沒有用過的東西。多數的收納專家都會說:“如果你已經好幾年都沒有用過這些東西,就把它們丟了吧!”如果這不是個必需品,就把它們變為種子吧。記住,要怎么收成,先怎么栽。當你在對人行善時,那就是上帝要豐豐富富傾福予你的時候。
如果你想活出當下最好的生活,必須建立一種給予的生活方式:要為了施予而活,而不是為了接受而活。要抱持一種態度,就是想著:“我今天能祝福誰?”而非:“我今天要如何得祝福?”
幾年前,獵人為了要抓猴子,會拿個大桶在里面裝滿香蕉與猴子最喜愛的食物,然后他們會在桶上挖個洞,那個洞不能太大,只能剛好夠猴子把手伸進去。這只猴子接著就把手伸進桶里拿水果,但當它握緊拳頭時,它的手就無法從桶上的洞里拔出來。猴子是如此頑固,而且如此專注于手上抓住的東西,所以即使當獵人逼近它,它還是不肯松手,于是不到一會兒的功夫,它就被獵人用網子抓走了。
令人難過的是,當談論到自私,猴子可不是其中唯一的一種。許多人的生活就像那樣,他們緊抓著每樣東西不放,因他們是如此專注于抓緊所擁有的東西,以至于不知道那已讓他們失去上帝所賜下的自由與豐盛的福分。他們對金錢自私,對資源自私,對時間自私。
你呢?你一直專注在想要的事物、需要的東西上,以至于你不順服上帝要你去祝福別人的微小卻堅定的聲音嗎?打開你的手,別再抓得死緊,上帝不會在握緊的拳頭中放入好東西。成為一個施予者,而非索求者吧。你不需要尋覓許久才能找到需要幫助的人,整個世界都在呼求幫助,你有機會可以無私地活著,顯出上帝的性格。上帝是施予者,而當你給予時,就最有上帝的樣式。
上帝對舊約始祖亞伯拉罕應許道:“我必賜福給你(豐盛地加增恩惠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我們常常讀到這段應許,然后對上帝說:“好耶,上帝!來吧,傾福予我!”請注意,這中間是有個關卡的。我們必須先做些事,甚至還必須先成為某種人。上帝暗指: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荒淫宴樂或自我中心地活著,我們將不會得福。我們是因為叫別人得福,自己才會得福。的確,除非我們愿意成為祝福,否則上帝不會將祂的恩惠與良善傾倒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給予多少,上帝就會給我們多少。
“約爾,你就是不了解,我根本沒東西好給,我可沒有像你有個鋤草機喲。”
也許你沒有,但重點是你的態度。在上帝更多祝福你之前,必須對你現今所擁有的懷著信心。許多人會說:“上帝,禰何時才會祝福我呢?”如果我們更仔細地留意,也許我們會聽見上帝說:“你何時才能使人得福呢?”
給予是一個屬靈的原則,無論你給出去什么,就會回收什么。如果你給予笑容,就會得到別人的笑容。如果你在別人需要時慷慨伸出援手,上帝也會確保你在有需要時,有人會對你慷慨伸出援手。有趣的很,不是嗎?你對別人做什么,上帝也會對你做什么。
為了給予而活
我看過一個有趣的報導,是有關沙特阿拉伯的一位年輕人,他極度富有并住在富麗堂皇到難以形容的華屋里。他有成打以上的汽車與飛機,還有好幾艘私人游輪。他富裕的程度遠超過我的測度。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花錢的方式。大約每幾個月,他就會把國內幾百位窮人帶進他家,他會個別會晤他們并詢問他們的需要。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無論需要什么,他都會給他們。如果他們需要汽車,他就會買車給他們。如果他們需要家,他就會買棟房屋給他們。如果他們需要錢動手術,他他會提供。無論他們需要什么,他有求必應。他給出了數以百萬計的金錢以及千萬以上的物資與財產,他的生意欣欣向榮難道會奇怪嗎?
我不確定那位沙特阿拉伯的男士是否在實踐基督信仰,但給予的原則同樣也是屬靈的原則。這個原則不分種族、國籍、甚至宗教,都一體適用。如果你無私地給予,你也會得到回報。如果你體恤人們的需要,上帝也會確保以豐盛來滿足你的需求。
圣經上說:“幫助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那位沙特阿拉伯的男士已經建立了施予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對窮人的施予。而不出所料地,他所種下的也讓他以倍數豐收。他以幫助窮人的方式借貸給耶和華,而上帝是不欠任何人債務的。
你也許會想:“哎喲,如果我有這么多財富,我也會那么做。”不,若那樣,你可就錯過重點啦,你必須從現在就開始。你必須在所擁有的事物上具備信心,上帝就會信任你并賜你更多。你也許沒有很多余錢可以施舍,但你或許可以有時請人吃頓晚餐,可以給人慈愛、造就的話語,可以分配出你的時間為有需要的人禱告。
現在就是建立慷慨施予態度的時候。朋友,最貼近上帝胸懷的事,就是幫助受傷的人。我們在唱詩禱告時,上帝愛我們,當我們歡慶祂的良善時,上帝愛我們,但沒有什么比得上我們去照顧祂的孩子,會更讓祂喜悅。耶穌說:“如果你們給予有需要的人,甚至只是一杯水,我也看到并將回報你們。”祂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有人需要,你就必須去給予,那可能是你的金錢,可能是你的時間,可能是你的傾聽,可能是你鼓勵的手,可能是你振奮人心的笑容,誰知道呢?也許只要像那個嬰孩,把手環繞在身旁的人并讓他知道你的關心,開始讓他的心康復。也許你所提供的正是一個救命的擁抱!
經典名著《天路歷程》的作者本仁·約翰(又譯:班楊)說:“除非你已為了某個無法回報你的人做了一些奉獻,否則你還沒活過今天。”下定決心你要為施予而活,每天尋找你能使他得福的人,別為自己而活;學習舍己,你的生命將從此不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