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流連在花叢中,盡情地、敞開心扉地欣賞和體驗時,你運用的是感知功能。可當你動了邪念,想將某朵玫瑰占為己有的那一瞬,你就使用了判斷的功能。
第四維度的感知型和判斷型,描述的是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態度——用什么方式處理外部世界。J判斷型——Judging判斷;P感知型——Perceivig感知的、探索性的。
感知的過程是第二維度——搜集信息S或N的感知過程,判斷的過程是第三維度——對搜集的信息進行思考并做出決定的T或F的判斷過程。
如果你是感知型偏好P,那么你更喜歡體驗生活、感知世界、搜集信息,而不喜歡做選擇和決定,除非環境逼迫你不得不做決定,比如周一必須交報告或作業;如果你是判斷型偏好,那么你總是習慣性地喜歡做判斷、做決定、作出評價、做各種計劃、且按計劃行事,以此來掌控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感知型偏好的人喜歡給生活留有彈性空間,討厭計劃滿滿的、沒有選擇余地的生活;判斷型則持相反的生活態度,喜歡快速決定、計劃并掌控生活。
01
你愛管閑事、喜歡評價別人嗎
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判斷型的人喜歡做判斷,解決問題。跟“強迫癥”一樣,如果有問題出現卻沒有得到解決,那就像是心里有一塊石頭懸而未決,會讓他們異常沒有安全感。哪怕現在解決不了,但他們至少要制定出計劃:怎么解決、花多久時間、具體怎么做等。只有每一天的努力都在接近目標時,他們心里才是踏實的。
判斷型的人對自己如此,對別人也一樣:喜歡評價別人,好為人師,給別人出各種主意。有的判斷型太愛做決定了,以至于哪怕是剛認識一杯茶功夫的陌生人,也會毫不避諱地給人家提建議:這個事情你應該怎么做,你的想法不對,你趕緊去找個律師準備上訴,聽我的沒錯,你一定要記得......
生活中,判斷型的人還會如此:你說話能不能別帶“額、哦、啊”這類字眼,我聽著很難受;你的文件框能不能整理干凈一點;黑色襯衫能不能別搭藍色領帶,我看著渾身不自在。
當然,有的人是判斷型偏好,但偏好不明顯(或者感知功能得以充分發展)。他們喜歡評價別人,也有很多建議給別人,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并沒有說出來,只是把它放在心里(或者說出來但避開一定、必須、最這類詞匯,有所保留)——除非對方問自己,他們也希望對方問自己——因為判斷型熱衷于解決問題,并以此得到滿足和安全感。
對于感知型偏好的人。第一,他們喜歡感受、傾聽、理解,不喜歡做評價,不喜歡指手畫腳;第二,他們的心里也沒有想過要評價別人,哪怕對方問他有什么建議,也很難給出來。因為他們認為解決問題有無數種可能的方法,我憑什么就認定哪個方法最好呢,何況我對你的情況也不了解。
02
回憶過往,你是一個喜歡拖延的人嗎
感知型的人不贊同“速戰速決,快速拿到結果,讓自己心安”的判斷態度。他們認為生活不應該是被刻意控制的,更傾向于自由、隨性地體驗生活,理解生活。
他們認為:如果快速做出決定,就意味著對現實的實際情況了解得不夠充分,那么:
第一,很有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得不償失;
第二,很有可能錯過更好的選擇,導致結果不夠理想。
因此:
一方面,他們會拖延做決定的時間,認為最后的期限以內都為時過早;
另一方面,他們會搜集全面的信息,生怕有遺漏而導致決策失誤(或有缺陷)。
判斷型的人,也擔心現在做決定為時過早,也害怕因搜集的信息不全面而做出錯誤決定。但是,他們更怕遲遲不做決定而錯失良機。值得反思的是:判斷型的人,會因為決策過快導致失誤而后悔;但是,感知型的人因舉棋不定導致錯失機會后悔的后悔,更讓人悔恨,包括感知型自己也經常這么想。
03
判斷與感知的分工和協同
一般說來,人們做決定的工序通常是這樣的:先通過第二維度S/N搜集信息,然后第三維度T/F再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最終做出決定,解決問題。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基本能在第二、三維度保持平衡,要么偏向判斷多一些,要么偏向感知多一些,即總有或多或少的偏好,但不會偏好太多。
如果一個人過于偏向判斷J,那么,他很有可能較少使用第二維度的感知過程T/F,導致搜集的信息很片面,從而做出不靠譜的決定,甚至是任憑想象憑空做決定。而且,也很難聽得見別人的建議和勸告,顯得偏執、狹隘、難以跟別人形成合作關系。如果其判斷偏好是思維型TJ,那么,傾向于只認死理和框框條條,不懂變通;如果判斷偏好是情感型FJ,那么,傾向于只會取悅別人,感性、感情用事。
同理,如果一個人過于偏向感知P,那么,其第三維度的判斷過程T/F就不能發揮作用,最終導致自己在生活中難以做出各種選擇和決定,別人說A就是A,沒能分辨別人是否在指鹿為馬,難辨是非,像是水中的浮萍一樣迷失自我,毫無價值觀和原則可言。
性格類型是一個幫你認識自己和別人的工具,知道自己和別人的優勢短板,也就不會固執地要把仙人掌種在北極,可愛地在沙漠里養北極熊——知道順天性而為,揚長避短。
04
如何有效地揚長避短
世間永遠經典的成功法則,我只認“揚長避短”這一條。性格偏好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是刻在基因里的代碼,我們的天賦和短板幾乎不可能改變,就算是鳳凰真的涅了槃,也只是發展得更充分而已。
當然,我們可以不斷完善自我,比如判斷型的人可以不斷改善自己的感知功能,感知偏好的人也可以自我修煉判斷功能。但是,修補短板是事倍功半的事情,而且逆天性而活就好比抱石頭沖天,可憐、凄慘、但并不值得同情。更何況也辜負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如指紋般與眾不同的天生稟賦。
1)、大方向上選擇合適自己發展的領域——能充分發揮稟賦的專業、工作、事業(創業項目);
2)、揚長避短才能事半功倍,在能發揮天賦的工作中也會有需要發揮短板的部分,此時應該選擇與別人合作,自己專注于擅長的部分。
3)、木桶理論是一個偉大的發現,我認為它很對,但不是特別對——揚長避短更對。
大方向的選擇標準是,主要的工作內容能發揮你的天賦,允許少部分的不完美。選擇合作的標準是,彼此的優勢和短板是彼此的短板和優勢,即互補才能共贏,共贏才能長久——他們可以是你的下屬、股東、供應商、助理、中高層管理干部。
05
判斷過程的兩種判斷偏好
第三維度,思維T和情感F是人們分析思考、做判斷、做決定的兩種功能。
思維型偏好的人,善于用客觀、理性、富有邏輯的方式進行思考,最終做出決定;情感型偏好的人,通常以別人接受和認可的方式、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個人的價值為基礎進行思考,并做出決定。
也就是說,TJ類型偏好的人,善于進行理性分析,不喜歡摻雜個人情感。因此,TJ型做出來的決定很客觀、很有邏輯性;對于FJ類型的人,做決定時會站在多方利益相關者的立場進行思考——我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顧及到所有參與者的內心感受,讓大家都高興我做了這樣的決定。
偏好判斷偏好J的TJ和FJ類型的人,都喜歡做決定。但前者追求理性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很多錢,后者追求個人主觀意識的價值最大化——比如很多支持者;前者得到的副產品是冷酷,后者得到的則是友好和善的好評。
06
正確診斷性格類型的基本原則
不論是判斷型還是感知型偏好的人,大部分人必須走進職場,認真掙錢養活自己。不論在體制內,還是在私企,想要工資就不得不遵守別人制定的游戲規則:必須按時上班打卡、必須按時交報告、必須按時按量完成工作等等。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長期處于自我壓抑的狀態,直到這種壓抑成為自己身上的一部分,仿佛像是多了一個器官一樣。這一點也不夸張,看看周圍那些眼神渙散、哈欠連天的職場白領就不難發現這一點。一個感知型偏好的人,本身天性是好奇心強、愛自由的、愛體驗各式各樣豐富的經歷,卻十年如一日地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
也許,他們壓抑自己的核心驅動力來自于“這是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是一份可還清房貸、車貸還稍有結余”的工作,但長期的壓抑使得人們難以評估自己究竟是什么性格類型。此時,最好的判斷方法之一是:
第一、評估日常行為,偏向判斷還是感知;
第二、針對每項行為,評估自己當時的心理活動——那是我喜歡的方式嗎?如果不是因為環境所迫,可以自由選擇的話,我更想采用什么方式。
第三、持續刻意地在現實中觀察,像照鏡子一樣對照自己,認識自己是最值得花時間和精力的學問,我一直篤信。
馭爺有病吧,隨便測試一下題目就好了,干嘛這么麻煩?當然不是,性格類型可以指導生涯規劃:學業、職業、婚姻、兩性關系、親子關系、孩子教育、創業方向、副業打造、投資理財等方方面面。為什么是方方面面——因為這個世界的核心是人,而性格類型可以幫助你認識人并搞定人,至少你知道應該怎么搞定。
07
怎樣才算是愛計劃、愛做決定
性格類型的診斷沒有“幾厘米”、“幾公斤”這樣的準確評估標準,其評估標準是“誰更長”、“誰更重”這樣的依據,因此,要帶著辯證的視角進行診斷。
舉例。ABC三人是同學,判斷型A和感知型B在同一公司上班,是同一部門同一崗位,他們兩個人都接到C的電話,月底一起去露營。
情況1
如果公司月底要加班。這時,A傾向于給出相對明確的回復——去(我想辦法請假)或不去(公司要加班);B傾向于給自己留有余地——到時候再看(也許又突然不加班了呢)。
情況2
如果A和B都去請假。這時,A傾向于快速找到請假理由,不管是講真話還是說其它理由;B則傾向于糾結:首先,糾結要不要講真話,甚至還打電話征求別人的意見;其次,如果編理由,到底編一個什么理由適合呢,此處可能也會打電話求助。直到快臨近月底了,才硬著頭皮去請假,可能這時候B還覺得自己的理由不夠充分。
很明顯,A也會猶豫,也想保留彈性時間,但更傾向于做出決定;B也想去解決問題,比如請假,但更傾向于拖延,收集各種信息,比如征求很多朋友的意見。
可能大家會遇到一種情況,比起像B那樣過多地糾結和拖延,我更喜歡做決定,但我本身并不太愛像A那樣做決定。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偏向判斷的情感功能——FJ:做很多決定的原因,只是不喜歡事情一直拖著而已。
08
根據意志力進行判斷
如果可以粗暴(比較直接)地形容,那么意志力可形容成堅持不懈和三分鐘熱度。當然,懶惰是人的天性,我們需要深入自我分析才能正確診斷自己的感知和判斷偏好。
判斷型偏好的人,他們缺的是安全感,為了獲得安全感的驅動力幫助他們制定各種計劃和目標,并認真地貫徹實施。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他們肯定也是痛苦的,畢竟人們都喜歡安逸;但是,不按計劃進行,隨性自由地生活的話,他們會更痛苦——我不去計劃且不按計劃去生活的話,我的心里很不安。這種不安和恐懼帶來的痛苦,比克服惰性并執行計劃帶來的痛苦要更加地痛苦,這就是他們可以堅持得更久的原因。
感知型偏好的人恰巧相反,如果生活被各種計劃塞滿的話,反而會感到深深的恐懼,很有壓力。因為他們好奇心強、喜歡意外、喜歡可能性、喜歡刺激、喜歡體驗新事物——周密的計劃等于將他們的至愛統統拒之門外,這種體驗比死還讓人難受。
當然,判斷型也會偷懶,但他們會為此而愧疚自責。感知型的人也會自責,但他們的自責沒有判斷型那么嚴厲,而且他們通常是不怎么長記性的——因為他們認為每次都有可能發生意外。若是問我為什么,我想說,這才叫天賦異稟,天性使然呀。
09
深刻理解感知型的“感知”二字
感知態度和判斷態度不可能同時使用,你想了解(感知)一個姑娘的內心是否和她的外表一樣美麗的“那個時間”里,你就必須得丟掉你的判斷功能;你想說出(判斷)她的美是否一致的“那個時刻”,你就必須放下你的感知功能。
感知,顧名思義,就是去體驗、去接近、去觀察、去問、去采訪、去理解、去感受、去經歷等等。因此,感知型的人在生活中會有以下這些表現:
1)、傾向于安靜地、認真地、入神地聽別人說,因為不喜歡像判斷型那樣對別人做各種評價,通常在心里也不會;
2)、傾向于不喜歡打斷別人,不喜歡給別人提建議,最不能容忍判斷型對別人指指點點的自以為是的行為;
3)、經常認為塵埃落定之前,萬事皆有可能。因此,會認真聽取別人的建議,哪怕需要重新更改計劃和方案也很樂意。
如果你是判斷型,那么,倘若你遇到困難,實在想不出來辦法的時候,建議你向感知型的朋友求助。你知道他們很隨性,思維里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而且,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時能隨機應變。因此能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和啟發。
10
誰的適應能力更強?
我們說的適應能力不是指水土不服、倒時差之類的生理適應;本處主要談的是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兼容能力。不論是喜歡掌控生活,還是隨遇而安,都是很自然的生活態度。不難理解,感知型在乎的是體驗不同的環境、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其適應能力更強。
必須強調的是,適應能力不等于能力。
判斷型適應能力差并不代表能力不強,其適應能力差的原因在于,判斷型的人們長期以來都喜歡判斷,所以積累了很多的理論、定律、原則和處事方法。因此當環境與他們秉持的原則不匹配時,他們就想要本能地排斥、抗拒、逃避或逃離所處的環境。
當然,感知型的人也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和標準。但是,其堅守原則的執念沒有判斷型那么強烈;思維里也沒有判斷型那么多的條條框框,更加隨性,更喜歡體驗,更能與各種不同的環境相融合,和各種人愉快相處。
判斷型的人喜歡掌控的兩個原因在于,不安全感和成就欲望。我們都有物質和權利欲,但感知型的人容易得到滿足,判斷型傾向于克服了困難以后,希望克服更大的困難;進而,追求更大的成就。
11
對學術感興趣的人大多是判斷型
學術,顧名思義,它不是那么有趣味性;因此,強調趣味體驗的感知型對學術不太感興趣;
另外,專家絕對不止一萬小時的努力,而是長年累月修煉和積累的結果,偏向于3分鐘熱度的感知型,很有可能看著就會頭暈。
其次,專家都需要有研究、分析和組織能力,探索新的概念和知識,并有調理地組織前人的經驗和結論進行研究,顯然,這是感知型并不擅長的部分。
很多的專家喜歡以權威自居,喜歡給別人提建議,即好為人師,這都是典型的判斷型的性格特征。
12
平易近人和咄咄逼人
不論你屬于哪一種,一定記得:二者沒有好壞,有的工作類型需要平易近人,比如老師;有的工作類型需要咄咄逼人,比如教官、審訊官。你看,各有優勢!
通常,判斷型的人喜歡控制自己和別人,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判斷型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很苛刻,自我約束能力很強,會顯得咄咄逼人。
相比而言,感知型的更顯得平易近人,他們對生活不講求控制,欲望也沒有判斷型那么多,那么強烈。因此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要求并不高,自然也就沒有太多的期待,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
因此,感知型的人對別人有很強的包容能力,何況他們自己本身也很隨性,經常犯錯。感知型的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沒必要批判別人,不該對別人指手畫腳,因此顯得很包容。
感知型不喜歡打斷別人,會認真傾聽,然后全面分析基本情況。因此,他們的觀點更受歡迎和重視,他們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認同。
13
判斷型和感知型的管理風格
判斷型的人善于判斷和控制,很喜歡組織事物和別人,特別講究工作的條理性和結構性。
也就是說,判斷型的人更善于系統性地思考和分配任務。
在管理上,判斷型的人不單強調出色的工作成果,而且更強調保證工作的進度,以確保結果可控。因此,判斷型的上司會過問員工的工作進度。在分配任務時苦口婆心,教下屬這個應該怎么做,那個應該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
感知型的上司,則更喜歡靈活隨意的管理風格,不像判斷型那么嚴肅,不會過問太多的細節,傾向于給下屬充分的創新和自我決策的空間。
14
誰通常準備得更充分?
判斷型的人崇尚計劃和控制,害怕意外情況發生。所以,會盡可能做好準備工作。比如現在就把10天以后的行李和物品收好,還可能會列出長長的清單,規避一切遺漏可能。
而感知型的人,更傾向于等待或者觀望:到時候再說,那么著急作甚,看需要做什么再說吧。
因此,感知型的人可能遭到家人和同事的指責,抱怨他們沒有計劃,不會做準備;但是,其實這就是感知型的特點。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同事、下屬和另一半,那么你要多提醒他們,多監督他們的進度到哪里了,及時給他們幫助。
注意,你罵他們也沒用的,也不要指望他會改掉,更不要嫌棄他。如果對方真為你改了這個缺點,那么他就是不完整的、不快樂的,要么早晚辭職、要么早晚分手,因為他失去了自我。
15
誰更喜歡轉換話題
判斷型的人有很強的目標感,哪怕在閑聊的過程中,也很有可能是有目的地進行閑聊;包括放松,也很有可能是有目的的,比如放松玩樂是為了更好地休息,便于在學習和工作中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相比而言,感知型的人不喜歡計劃,更喜歡秉持隨性的生活方式。
因此,判斷型的人,不喜歡岔開話題,目的性強,會集中精力,有針對性地把想聊的話題聊透。而感知型的人,可能經常在談話中隨意切換話題。
新話題可以是電視里正在報道的新聞,可能是突然進來的某個人,可能是他們當下捕捉到的任何信息和感受。
16
二者的創造力與自我調整速度
判斷型的人,做判斷和決定的速度很快。但是,他們的計劃制定好了以后,全力以赴地執行;傾向于拋開一切與目標無關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有利的和有害的,全被拒之門外。
因此,臨時調整計劃,臨時改變作戰方法是判斷型短板——即長板同時也是我們的短板。
對于感知型的人,他們也會做計劃,也喜歡讓工作和生活井然有序,但相對而言,他們并不像判斷型那般講究。因為,感知型的人,最注重的是靈活性、靜觀其變、隨機應變、創造力、自發性和反應速度。
也就是說,感知型的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更能及時地因地制宜,做出反應。
你看,短板,同時也是長板。
17
誰更嚴謹,誰更喜歡玩樂
判斷型的人,做事情時,通常講究起心動念,可能事事帶有目的性。
比如,在工作中,判斷型的人傾向于關注工作的意義與內涵,通常會嚴謹、井然有序地開展工作。而對于感知型的人,則傾向于工作中的趣味性、多樣性、冒險性和刺激性。
因此,感知型的人,其體驗和嘗試的欲望提供了很強的行動驅動力。比如,善于在工作中尋找樂趣,會把大部分工作轉化為玩樂,也有可能是為了跟有趣的人一起共事而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典型感知型偏好的人,會認為要是工作沒有了樂趣,那還有什么勁。
18
誰的時間觀念更強?
判斷型的人喜歡掌控,因此喜歡計劃,所以時間觀念很強,通常都很守時,也討厭或反感不守時的行為;
感知型的人講求靈活和隨性,時間觀念薄弱,開會或者聚會時,要么早早地到現場,要么喜歡遲到。在工作中,判斷型的人,會先完成工作,再去玩耍;感知型的人則相反,不到最后一分鐘基本完不成任務,可能會把別人急哭。
后記
感知功能的作用在于:
幫助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去理解事物,搜集信息,接收到別人的觀點,從而了解更多的實際情況,為做出更好的判斷提供思考的依據和素材。
判斷功能的作用在于:
我們不能一味地光進不出,只搜集信息卻不做決策。因此,判斷功能能幫助我們從眾多的信息中,以及從別人的各種意見中,分析、評估、篩選、提煉出最有用的、最重要的信息,從而做出性價比最高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