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微習慣》,整理一下重要內容
第一、微習慣是什么?
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新的習慣,那么微習慣就是它大幅縮減后的版本。
比如,“每天鍛煉一個小時”縮減成每天做一個俯臥撐;
“每天寫一篇3000字的文章”縮減成每天寫一行文字;
“每天記30個單詞”縮減成每天記一個單詞;
“每天閱讀1小時”縮減成每天讀一頁書;
如果覺得讀一頁書還是有負擔,那就讀半頁,讀一小段,都沒關系。因為微習慣策略和微習慣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就在于微步驟。
這一步一定要小,非常小,和你的能力上限相比,一定要小到不可思議,小到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小到你面對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小到無論你身體多么疲憊、情緒多么崩潰、生活多么忙碌,你都能完成它。簡單到在任何情況下,你都無法拒絕它。
在微目標的基礎上自由地超額。
微習慣策略最特別的環節就是它的超額環節。
微習慣太小,太簡單了,做完之后往往意猶未盡,但是沒關系,你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自由地、隨意地超額。
微習慣策略的五大獨特優勢
那我們現在手上就有兩種選擇了,一種是微習慣策略,具體做法是定一個微目標,然后再在微目標的基礎上自由超額;一種是傳統的習慣策略,每天足量+定量完成任務。
拿寫作來舉例,微習慣策略的策略就是每天寫50字,但是具體你想寫2000字還是一萬字,都可以自由發揮,沒有上限;而每天定量足量的策略是,每天寫2000字,2000字是你平時稍微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
那微習慣策略,和傳統的每天足量+定量完成的普通習慣策略相比優勢在哪里?為什么普通習慣養成策略,會讓人自律一段時間就被打回原形,而微習慣策略不會呢?
因為微習慣策略有五個特別大的優勢。
優勢一:大腦不抗拒。
我們要明白一件事,養成一個新習慣,這個新習慣是要和那些已經非常牢固的舊習慣去競爭的。所謂習慣習慣,就是行為的慣性,舊習慣已經形成慣性,而新習慣還沒有,所以大腦是喜歡舊習慣,抗拒新習慣的。
優勢二:可以消化意外
堅持和自律很難,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故意要中斷和放棄的,而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優勢三:提升自我效能感。
什么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個任務的判斷,它代表的是我們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自己期望值高,樂于迎接挑戰,能夠控制自暴自棄的想法,面對困難時,可以發揮出知識和技能。
自我效能低的人,對自己的期望值低,畏縮不前,容易情緒化地處理問題,在壓力面前容易自暴自棄,需要的時候,發揮不出應有的能力和智慧。
自我效能很容易在培養習慣的時候崩潰。
拿寫作來說,每天要求自己寫2000字,沒寫是失敗,寫了1000字是失敗,寫了1500字也是失敗,只要沒寫夠2000字都是失敗,可是難免有狀態不好,效率低下,或者時間安排不過來這樣的意外情況,沒有達成目標會讓我們非常內疚,非常沮喪,非常挫敗。
連續失敗幾次,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就會被擊潰。當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某件事的時候,我們會特別害怕和抵觸這件事,做這件事的動力也就會越來越弱。
微習慣策略呢,是一種巧妙的期待值管理,它設定了一個下限,只要超越這個下限,就算成功。它讓我們每一天都能成功,這些小成功可能微不足道,可是一直保持成功,卻可以提升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對生活的掌控感,讓我們開始重新相信自己。
優勢四:沒有壓力
普通的習慣養成策略,之所以很容易自律一段時間又打回原形,是因為它往往伴隨著很大的壓力。
換句話說,在新習慣沒有鞏固的情況下,壓力會觸發舊習慣,具體就表現為打回原形。
當我們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個艱巨任務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壓力,當我們有壓力時,普通習慣養成法就會崩潰,因為壓力會讓我們恐懼、懷疑、膽怯和猶豫,為了逃避這種壓力,我們會朝相反的方向行動。
而微習慣因為毫無壓力,就不會觸發恐懼、猶豫和抵觸心理。
很多時候,我們只要邁出第一步,事情就會變得簡單,可是,最難的就是邁出第一步,這時候,打倒我們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困難,而是假想的困難。
而微習慣策略,可以讓我們毫無壓力地邁出第一步。
優勢五:給予我們自主權。
一家歐洲工作環境調查機構在丹麥調查發現:“對工作決定權較高的雇員中,有將近90%的男性和將近85%的女性滿意度較高,而在工作決定權較低的雇員中只有56%反饋了比價高的滿意度?!?br>
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現象,厭惡喪失自由,人一旦感覺受到控制,就會感到無趣,然后開始消極怠工。
我小時候就有這種感覺,如果是父母吩咐我做的家務,我就特別討厭做,如果是老師布置成作業一定要讀的書,我就不想讀,但是如果是我自己想做的家務,自己想讀的書,就會很有興趣,我也會更加有興致地去做。
普通的習慣養成策略,是以天或者星期為單位,給自己設定嚴格的目標,比如每天寫2000字,我們在潛意識里會感覺被計劃所控制,這種被控制和沒有自由的感覺,乏味無趣,讓我們窒息。我們的內在驅動力,會因此變弱。
而微習慣策略,只規定一個小到不可思議的目標,然后允許我們在這個基礎上自由地超額。完成微目標后,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們在自律的同時,也享有非常高的自主權。這讓我們不僅會更有動力,也更開心。
記住了嗎?習慣養成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普通策略,足量+定量完成目標,一種是微習慣策略,用微目標+自由超額的方式實現目標。
和普通策略比,微習慣策略有五大優勢:它簡單到大腦不抗拒,可以和現有習慣一較高下;它可以消化意外,讓我們不再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而被迫中斷或放棄自己的計劃;它能讓我們一直保持成功,提升自我效能感;它不會帶來壓力,讓我們遠離行動前的恐懼、懷疑、膽怯和猶豫;它給予我們自主權,讓我們更自由,更開心,更有動力地做積極的改變。
上面這一段總結非常重要,我想我們應該把它重點記憶一下。
微習慣策略的兩大原理
講到這里,可能有讀者會擔心,作者從個人經驗出發,提出來的方法科學嗎?真的能為我所用嗎?
其實,微習慣的有效性以及五大優勢,是建立在兩個扎實原理的基礎上的:一個是大腦的工作原理,另一個意志力的工作原理。
蓋斯認為,堅信必須要動力才能行動是一種毀滅性的策略。
原因有三個:
首先,動力不可靠,因為它是以人的感受為基礎的,而人類的感受是最容易改變且無法預測的。
第二,你不會每次都愿意激發動力,通常你沒有動力的時候,你連激發動力的動力也沒有了。
第三,動力會呈現出“熱情遞減”現象,剛開始我們會興奮,充滿熱情,充滿動力,但重復會讓我們熱情消退。
如何通過八大步驟建立微習慣
那如何從零開始建立微習慣呢?有沒有什么注意事項呢?
第1步: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
把你想擁有的習慣,列成一張清單,你可以先列完整的習慣,然后列出相對應的大幅度縮小之后的微習慣。和你的能力上限比一定要簡單到不可以思議的程度。
這里有兩個技巧:
你可以先考慮一下你過得最艱難的一天是什么樣子的,不能設想最輕松的時候,要設想最困難的時候,如果你在疲憊、壓力山大、極其忙碌的時候還能完成這件事,那么你每天都能完成。
第二,你可以測試一周,如果你感到筋疲力盡,或者有抵觸心里,請后退并進一步縮小目標。
另外,同時培養的微習慣數量不要超過四個,數量越多,你的精力越分散,超額完成的可能性也越低。就算你同時養成三四個微習慣,也要注意,幾個微習慣的完成時間,加起來要控制在10分鐘以內。
我記得之前曾經和朋友分享過微習慣策略,結果朋友說,我要養成每天鍛煉半個小時的微習慣,不,這不是微習慣。你動力充足,精力充沛的時候,當然可以輕松地鍛煉半個小時,如果你非常忙碌和疲憊的時候呢。人們設定目標的時候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沒有把動力和精力水平的波動考慮在內。
所以,一定要盡量縮小,盡量小到看似荒唐的程度,小到完全沒有抵觸心理的程度。
第2步: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
列好習慣后,請問一下自己為什么要實現它們,一個答案還不夠,還要繼續不斷地問下去,直到形成循環和重復為止,請誠實地回答,并且深入地挖掘自己的想法。
這個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設定的微習慣不是你真正想養成的習慣,在執行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強烈的抵觸心理。
我需要問自己問題:
你為什么想做作文課課件呢?
因為我想做系列網課賺錢并且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感覺這樣其實也是寫下自己的執行意圖的意思)
你為什么想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呢?
因為我想要教好學生,賺更多的錢。
你為什么要賺更多的錢呢?
因為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品質能更好些。
為什么你希望做到這些呢?
因為我是一個母親,我有家庭責任。
你為什么要有家庭責任呢?
因為我愛我的孩子和家人。
除了家庭責任,你還為什么認真做PPT?
因為我想在作文教學方面成為非常專業的老師。
你記了做了PPT之后,你停止焦慮了嗎?你有安全感了嗎?
有了,但是還是有抵觸心里,需要寫文稿,錄制課程。也許在我內心,我就認為自己不會成功,所以答案已經出來了,自己就總會卡殼到這里。
經過這么一番自省之后,我才明白我為什么做PPT那么抵觸,是因為我認為自己不能成功,所以總是抵觸行動。
第3步:明確習慣依據,將其納入日程。
所謂習慣依據,就是觸發你執行習慣的扳機
它可以是固定的時間,比如早上7點讀書。
這里我可以設定,上午半小時做課件,下午半小時做課件,這時間比較短,上下午的兩只大青蛙,只要完成了我就自由了。
第4步: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
作者的辦法是,把行為和不相關的回報建立關聯。
比如作者非常有創意地用大笑作為完成寫作任務之后的獎勵,每次他寫完稿子,他就上網找搞笑視頻看,笑得前翻后仰,就是一種回報。
他還通過在巨型的墻面日歷上打勾,記錄自己的進步,讓獲得成就感。那我也可以用打勾的方式在我的晨間日記上面做記錄。
獎勵自己吃零食喝牛奶葉麥。
第5步:記錄和追蹤完成情況。
可以用貼在墻上的全年日歷來追蹤和記錄,也可以用軟件來追蹤和記錄。
這個方法有用:無論設定什么目標,一定要用養成睡前檢查的習慣。微習慣簡單到不會失敗,唯一能破壞它的小魔鬼就是“遺忘”。追蹤記錄和睡前檢查,可以避免遺忘。
第6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要定一個小到不可以思議的目標,然后在這個基礎上超額。
微習慣策略其實是一種非常狡猾的策略。
你現在有一個心理舒適區,想象它是一個圓圈,在圓圈內你感覺最舒適,圓圈外是你想達成的目標,但是它們在舒適區外。
一般的策略,就是向外沖刺,沖到舒適區外,然后掙扎著留下來??墒谴蠓鹊淖兓瘯屛覀兎浅2皇娣?,動力和意志力支撐不了太久,潛意識就強迫你回到圓圈內。
而微習慣只是向外邁一小步,漸漸地你的舒適區慢慢地擴展了。
剛開始你可能不會超額,過一段時間你會偶然超額,再過一段時間,你就會每天超額。
一小步+想做的事=進一步行動的可能性。
第7步:服從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
微習慣策略的精髓是擺脫高期待值。
首先,要對超額的出現有耐心,作者養成閱讀微習慣,直到第57天才出現明顯和持續的超額。
其次,如果持續超額,要抵御提高期待值的誘惑。
如果你的目標是每天寫50字,但是你連續一個月每天都超額寫到1500字,你的大腦就會設定新的期待值,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提高目標。只要寫了50字,就是成功,不要因為只寫了50字,沒有超額,而感到內疚或者失敗。
一旦你開始為要不要完成目標感到猶豫,仔細檢查一下,你心里是不是有隱藏目標。
提醒自己不要看不起微目標,更不要自欺欺人,偷偷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比如把每天寫50字,改成超額1000字以上。
多余的精力用來超額完成任務,而不是制定更大的目標。
第8步:留意習慣養成的標志。
研究發現,全部參與者需要66天的時間來形成這些習慣。但不同的參與者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一位志愿者只用了18天就達到了自動化,而有一些參與者直到實驗結束還沒有成功,他們可能需要在第254天才能達到自動化。
行為成功變成習慣的信號有6個:
1.沒有抵觸情緒:做起來容易了,想要停下來反而更難。
2.身份:你形成了身份認同,你可以信心十足地說,“我常看書,我是個作家,我經常健身”。
3.行動時無需考慮:你不需要做出執行的決定,就能開始該行為。
4.你不再擔心:剛開始時,你也許會擔心自己漏掉一天或者早早放棄,可當行為變成習慣之后,你知道自己你會一直做這件事,除非持續緊急情況。
5.常態化:習慣是非情緒化的。一旦一件事成為習慣,你不會因為"我真的在做這件事"而激動不已,但一件事變成常態,它就是習慣了。
6.它很無聊。好的習慣并不會讓人興奮,它只是對你有好處而已。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自我管理策略,叫做微習慣策略,它由兩部分組成:
1.小到不可思議的微目標。
2.自由、沒有強制性的超額環節。
這種策略專門用來幫助自律一段時間很快又打回原形的人,和“足量+定量”的普通習慣養成策略相比,它具有大腦不抗拒、提高自我效能感、消化意外、沒有壓力和給予我們自主權等五大優勢,從而避免自律一段時間又打回原形的情況發生。
它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為它符合大腦的工作原理和意志力的工作原理。
任何想要改變的人,都可以通過八大步驟建立微習慣。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作者的這段話:
“我們總是急于責怪自己沒什么進步,卻無法及時意識到是策略出了問題。之后,我們又會重蹈覆轍,還幻想著能看到一些成效,可是問題在于,如果一種策略已經失敗過很多次,就該試試別的了?!?br>
是不是躍躍欲試呢?那現在就馬上開始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