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數(shù)字十二萬分的不敏感,所以每次讀書時的研究數(shù)據(jù)、百分比常常是被我直接忽略,原本還挺重要的數(shù)據(jù)被我略過以后,驗證條款也很容易大打折扣,但必要的察覺,看見的一些事情還算能夠反思。
最近電視上正在放火熱的《歡樂頌2》,偶然看到女主安迪對包包的勸解,大意是說包包既然說過絕對不會做如他父親一般不折手段的人,為什么還要騙人,騙所有人來獲得公司。雖然包包一再辯解也一再強調(diào)自己絕對和父親不是同一種人,可安迪仍然對他很失望。
對于原劇情中的這種環(huán)節(jié),不知道為何我突然想到生活中我們也是如此,一面強調(diào)自己不會違背的誓言,一面做著違背原則的事情。如果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往往會給自己找各種理由和借口:僅此一次、這是我第一次、我是迫不得已等等。已經(jīng)犯過的錯誤,違背的原則可能會引起我們的不安,所以才有了諸多的解釋和借口,因此就輕易的原諒了自己,不曾守住自己的底線,也許根本就沒有底線可言。
違背原則最重要的不是你走錯了,不能回頭。看到情商這一章節(jié)時,我認為是我們的不察覺,我犯了錯,我體會不到;在問題并不嚴重的時候,我感覺不到;我走的路偏離了我所想的那條道路,我沒有發(fā)現(xiàn)。
這種感覺就好像殺人犯其實也沒想過他會去殺人,搶劫犯也沒有想過他會去打劫。也許這樣極端的例子并不是我們?nèi)巳硕紩l(fā)生,機率非常低,可往往就是不察覺,放過自己這一次,發(fā)誓不會有下一次才慢慢滑向危險邊緣。
我們一直在學習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接納情緒,如果我們能更好的察覺自己,在情緒到來之初,察覺情緒,試著和自己對話,依然是允許情緒流動,但會更多的提示自己,我的憤怒會有所節(jié)制,會引導自己趨于平和。
對于孩子,我看到他的挫敗, 他的失落和不良情緒,看到他出現(xiàn)狀況,如果我能察覺這些狀況的背后原因,而不是只看到眼前他所表現(xiàn)的狀態(tài),不把這種不良狀態(tài)當成結(jié)婚,以問題為契機,共同去商討解決辦法,引導孩子去深入思考。我想都是更好的模式。
最近一周我在試著,多去察覺,感受還挺好。情商看久了,不是不再生氣了,而是會用更好的方法引導自己多加練習。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2017年,跟著圈媽一起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