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因少年時遭遇性侵一直未能走出陰影的美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殺,引起大家對少年兒童性教育及家庭教育等的關注。
誠然,如果家人能及時捕捉到她的情緒變化、話里話外的焦慮,及時給予引導幫助,事情可能不致走入死局。
但過多的指責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是對最親密的父母,他們不是全能的。而對教育環境的反思再充分,塑造再有效,也只是外因,會降低發生概率,并不難保證根本上杜絕悲劇。
青春說來璀璨,但走過的都知道,誰的成長不是傷痕累累?
沒有性侵事件,可能還有校園暴力事件,失戀事件……甚至單純成績排名帶來的壓力,都可能使某個花季少年痛不欲生進而放棄生命。
痛苦形形色色,沒有高低之分,也并不因在別人眼里多么微不足道而減輕多少。
比如小時候,各種鬼故事,就是我的恐懼和痛苦所在。
家里是帶院子的樓房。在大門和院子之間有個長長的通道,是停放卡車的地方。農村的夜晚黑的渾然一體,白天倒沒啥,到了晚上,我便常在這段通道自導自演“絕地大逃亡”。
因為,我怕。
每次和小伙伴們散場或放學回家,推開大門的剎那,聽過的那些“鬼”故事,自動成為水里的葫蘆瓢,怎么按都會冒出來。
我常常故作鎮靜,默默告訴自己,“如果數到5,我能跑到院子門口,就是安全的,不會被抓住。”當然,我是總能在規定的數字前到達的。
到了院門口,可以打開通道燈的開關,可以看見客廳里透出的光,能聽講家人說話的聲音,一下子就安心了。
白天一切安好,下一個晚上,繼續上演“逃亡”。從小學到初中,在時光流轉中,我白天享受正常的生活,夜晚的“逃亡”從未停歇。
初中時,變本加厲。學校有早自習,凌晨四五點一般就出門了。沒有搭伙的同伴比鄰而居,每早都是一個人在夜色中穿行。步行路程十幾分鐘,路上通常是黑漆漆、空蕩蕩的。沒人時害怕“鬼”,等有人由遠及近,剛放松些,他卻沒有速速遠離時,便轉而擔憂“人”了。不免做各種假設應對,直到耳聽聲響漸行漸遠,才長吁一口氣。
這些,父母自然是不知道的,姐姐弟弟同學老師……,沒人知道我的恐懼。白天我上課聽講,下課了蹦蹦跳跳,看起來比誰都快活。
所以看到林奕含說“別人看起來她依然優秀美麗,卻不知內心已經坍塌”;說“媽媽的電話煲里都是滿滿的她的獎狀,老師同學無法理解感受……”時,我非常理解她的無助。
不同的是,我坦然接受這一切,沒想過埋怨任何人,沒期待過別人的理解和幫助。
或許是家里孩子多,早已經習慣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麻煩別人,哪怕是父母;或許是那時農村的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自己也就不覺得有什么辛苦。
只是后來回想起那長達八年的時光,回想起高中和大學時整晚整晚的做惡夢的經歷,才開始后怕,及心疼那時的自己。
慶幸自己終究走過來了。
值得慶幸可能還有這點,那時的我只在身處特定情形-----比如黑暗、孤單一人時,才會陷入恐懼,但同時總會想辦法積極“自我暗示”(自救)。除此之外,基本不會去想”。
方法有點笨,但有效。或許連“方法”都談不上,只是受向著光亮和快樂而生的本能驅動使然,得以度過劫難吧。
寂靜法師說,注意力有兩個作用,第一叫做種子,第二叫滋養。
“一個注意力就是一個念頭,它是一顆種子。緊接著我們再給出第二個念頭,就是給它澆水施肥了,這顆種子就會長出苗來……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成長!注意力放在不幸上,我們的不幸就會增加;注意力放在幸福上,我們就會越來越幸福;注意力放在苦難上,我們就會越來越苦難。”
總結起來就是,千萬別刻意強化所害怕的恐懼的,更不要時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痛苦上。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如我們看到的那般風平浪靜。平靜的面孔下,內心里不知是怎樣的波濤洶涌。
林奕含的父母在她自殺后的聲明中指出:“奕含這些日子以來的痛苦,糾纏著她的夢魘,也讓她不能治愈的主因,不是憂郁癥,而是發生在8-9年前的誘奸。”
而她對過去的不幸經歷投入過多的“關注”,這本身恰是對痛苦的強化。
她寫書,卻不是為了救贖自己。
她曾說:“我希望任何人看了,能感受和思琪一樣的痛苦,我不希望任何人覺得被救贖。我要做的不是救贖誰,更不是救贖我自己,寫作中我沒有抱著‘我寫完就可以好起來,越寫越昇華’的動機。”
抑郁癥患者,自殺者有,涅槃重生者亦有,一切取決于自我意識。
曾有人在文章里分享抑郁時的親身感受:“我感覺整個人就在地獄里困著,四周沒有一個人,除了黑暗就是絕望,還有深深的無助感……感覺不到任何的希望,沒有任何的盼頭,只有一個狀態,半死不活。”
但作者最終戰勝了自己,他說“生活有時候總會讓你感覺痛苦,甚至生不如死,但咬咬牙就挺過去了,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不要那么矯情,即使你是皇上,也有生不如死的時候……”
是的,只要不矯情,沒有什么痛苦是戰勝不了的。大學時也看過一句類似的話,時至今日仍是我的精神支柱。
不矯情,不過多關注苦痛,才有可能戰勝苦痛,化解苦痛。
誠如心理學家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再多的心疼已經沒有意義。
只是希望更多的人,無論遭遇怎樣形式的“痛苦”,不要理會在外人眼里是否值得一提,內心里始終為自己保留一束光,一份希望。
有外援是運氣,沒有外援也不要抱怨,更不要因此放棄自己。
畢竟親密如父母、愛人,也不可能成為你肚子里的蛔蟲,時時刻刻察覺你的一切情緒,及時出現在每一個危急關頭,終究要學會自己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