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其實在企業里也經常發生類似的場景。
我看了下這個老板的微博,轉發量通常只有幾十個,評論有幾百條。再看評論的內容,照做的員工也都是點贊而已,如第二張圖。
如果從績效考核的角度來解讀的話,首先他的考核點錯了,指標也就設定錯了。微博的本質是開放的媒體,微博的影響力在于傳播力度,傳播依靠的是轉發、轉載。他把微博當成了內部洗腦大講堂,誰會附和誰嘴甜誰是好員工。
如果一定要將錯就錯改一下的話,也要考核轉發,“不轉發的減1分,罰款50”。
再改進一下,也應該是“轉發的加1分,獎50”。
這樣多好,變懲罰為正向激勵,員工積極主動熱火朝天去轉發,熱度有了,傳播力度也有了。老板看著轉發量也肉疼,也能逼迫自己寫點干貨,別老弄些雞湯。雞湯雖好,喝多了容易上火!
嚴肅一點,其實這是企業在做績效考核,考核指標設定上經常出現的一個錯誤,沒有把握準一個崗位的關鍵責任、崗位價值貢獻的評價要點和該崗位的影響范圍,用不恰當的指標來評價崗位的業績。比如,經常會遇到,給財務部設定考核指標時,會設定“利潤”指標,財務每天在算賬,自然要考核利潤。這顯然不是財務這個崗位的主要工作責任,也超出了財務的影響范圍。
從一個笑談的案例警示我們,用一個不恰當的指標來引導員工的行為,或者來評價一個崗位的貢獻,帶來的結果通常是“應付”!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