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武俠小說,印象最深的是“掉山洞情節”——主角在面臨無法應對的危機時,會失足摔下懸崖。TA不會死的,會在一個山洞邊蘇醒,會在洞中“無意發現”一個武功秘籍,會在洞中潛心修煉數月,然后重出江湖,震驚武林!從那時起,我就十分希望自己在學習方面也能夠有如此奇遇,得到一份“武功秘籍”。
我猜想現在的網絡課程(至少在宣傳上)都在追求類似的功效,而購買者(包括我)在反復剁手下單時,何嘗不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助力撥開迷霧,解決眼前的難題呢?
毫不夸張的說,《把時間當做朋友》是第一本讓我的思想發生顛覆式變化的“秘籍”,它于2014年底來到我的生活中,恰好我的思維能力和人生困惑均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于是便在我身上發生了連鎖反應,讓我生平第一次體驗到斷崖式的成長,用《讀庫》老六的話說,我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經歷了一次“決定性瞬間”。
此后我陸續翻閱過數本此類書籍,雖沒有再次體驗過這種感覺,但讀多了也積累了一些品位和心得。總的來說,寫作“武功秘籍”的人,如同盲人摸象,大概從不同的方位、不同程度地觸碰到了真理這頭大象、嗅到了智慧的味道。而我們學習的重點,不應該是復制他的“摸象“軌跡,而是順著他的思路、沿著他的方法親自去尋找“大象”。所有的課程只能提供指引,最好的課程大概可以規劃出路,告訴你“鑰匙”在哪里。但路還得自己一步一步走,鑰匙還得自己慢慢找。你獲得多少、快慢均取決于你想要多少;你想要多少,體現在你付出多少。
市面上關于寫作的“武功秘籍”可謂層出不窮。
除了李笑來、Spenser和師北宸的寫作課外,簡書上也有諸多寫作課(團、營),以及數量繁多的談寫作技巧的文章。
然而,大多數人頂多開始了“寫作行為”,仍沒有摸清寫作門路。似乎道理懂了很多,為啥提筆仍生澀艱難?
因為你缺的不是“秘籍”,而是掉山洞的數月。
在山洞里,只有你自己。老師和外界因素都不存在了,別人的經驗濃縮成咒語般的口訣,需要你在實踐中反復琢磨。這數月時光是沒人能代替你完成的,就像沒人能替你吃飯。
這篩掉了絕大多數人。
李笑來在得到開《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他曾清醒地意識到,其中有4%的人能夠發展巨大改變已經不錯了。想要成為這4%的人,一定不能光靠按部就班地完成別人的作業。不能滿足于做劃槳者,要有做掌舵人的野心和抱負。要充滿激情、義無反顧地付出精氣神,用師北宸的話說,這需要真愛。
聽課到底有沒有用呢?
肯定有用啊,秘籍還是得備著的。
師北宸寫作課的鮮明特征是觸及了關于寫作的各個方面:意義、心態(心理障礙和心理準備)、寫作流程、素材來源、如何精進、培養習慣等。我甚至覺得,這一模式適用于一切技能的培養:想治愈二十年無法應用英語的頑疾嗎?請效仿以上方面自醫自治。想突破演講障礙嗎?請沿著上述方面盤點反思。倘若以英語為例,我猜想問題模式應該是這樣的吧:
英語對你究竟意味著什么?
妨礙你精通英文的n個借口
如何學習英文?具體方法有哪些?
英文學習領域的頂級信息來源有哪些?
如何尋找適合你的英文練習素材?
如何養成英文的練習習慣?
這些提問模式不僅適用于其他技能的打磨,而且值得反復提問。問題本身看起來有些空泛,但隨著自身實踐不斷累積、反復沉淀出的答案是無價的。師北宸老師的課,本質上說是在分享他對關于寫作這些問題,多年積累出來的有一定水準的“參考答案”。據他所說,后續課程還會更新。是啊,問題框架恒定,參考答案常新,這是個不斷學習、思索和經驗積累的過程。
仔細想來,這類課程一定會讓人有所收獲。全方位覆蓋核心問題并提出有效解決辦法,總有一款適合你。一個技能練不好,無非是對意義認識不充分而沒有動力持續投入、目標不夠清晰而效率不高、方法不得當而徘徊彎路上。更何況老師在相關方面已經儲備了一定的成果和功力呢。
我想說的是,我們其實不僅可以學到寫作相關事宜,而且完全可以學習這個思考模式。每寫一篇文章、學每一門技能最好都能每隔一段時間都回歸到這些核心問題,問問自己意義是什么?什么最重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庸俗點兒說,這叫“回歸初心”;認真地說,這叫“元理論反思”。
假若你靜下心來,發現自己的改變并不大,這就對了,讓道理在你的“系統里”兼容且高效運作,怎么可能聽完別人的課就自動完成呢?不需要驚慌,剛剛掉進山洞,未來的路還長。
我的具體收獲有哪些?
更新了5篇短文,公眾號獲得原創
正式開始應用簡書,閱讀并學習短文N篇
收到一份認真到讓我驚訝的反饋,受益良多
從簡書上了解到很多談寫作的書籍,先后閱讀了《how to write a lot》《文心》《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如何學習:如何用更短的時間達到更佳效果和更好成績》。手寫30多頁干貨筆記,消化吸收當中
圍繞寫作進行多方面的自我反思,較為細致地追蹤了自己的寫作心態、流程、尋找好題材的辦法、領域內最核心資源,以及自己所理解的寫作的意義。并深切地感到,這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需要邊踐行邊反復自問。
自己專業領域的閱讀仍在持續,不再只關注內容了,開始更加關注寫作模式(結構、風格、可讀性和語法等)
方法論方面的反思與補充
1、還沒形成“套路”?
學習任何東西都是有“套路”的,寫作一定也是如此。用羅伊爾的話說“寫作能力出眾的人,大多是掌握了一些固定的重要寫作原則,并在寫作的過程中反復不斷地使用”。
我現在堅信,任何人對于一項使用超過10年的技能仍沒有信心,一定是因為沒有練對套路。
沒有練對套路的常規技能,進度會極為緩慢,從而嚴重影響我們的自信心。這就是我之前寫過的“歷史遺留問題”,這類問題往往是我們打過多年交到、常常潰敗或逃避,但非常有用的問題。聚焦它、學習先進的方法論后持續不斷地打磨它,不僅會帶來自信心的成倍增長,而且會有一種“抓到癢處”的痛快。
而唯一的突破方法就是緊緊盯著它、持續打磨它,不要泛化目標。例如,學外語20年仍不能充分利用英語,從現在開始大量連續投入時間去突破,你的收獲會遠遠超過學習另一門新外語。理由很簡單,面對過去的爛攤子、面對曾經刻骨銘心的失敗和迷茫,如同攀登長滿荊棘的崎嶇之路,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
同理,寫作恐懼和無力,絕對不只是當下的狀態呈現,而是多年累積的負面體驗。不大可能一下子因為外部力量(如找老師)而輕易改變。更何況是我們每天用來思索和表達的工具應用母語這么多年,早已下意識地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想要改變它談何容易,這需要極強的元認知能力和足夠的訓練量。首先意識到它的存在,然后用大量的刻意練習去改變腦回路、改變程序模式、改變“語言模型”。
當然,每走一步,都是伴著痛苦的,因為要掙扎著不斷地清理“遺留問題”,就像清理多年未愈的傷口一樣。好在只要注意到它,花時間在上面,日積月累后一定會有所收獲,這種信念是這類課程給我們的最重要禮物,是勇氣和動力的來源。
笑來怎么說的來著?
“相信我,你并不孤獨”
Believe me,you are notalone.
2、最重要的收獲:學會提問
寫作熱的當下,似乎人人了解了“輸出”和“輸入”的概念。怎樣提高輸入和輸出的有效性呢?答案無非是提高思考能力,這一點師北宸老師在課上也多次強調了。
而提高思考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提出精準、有效、實用的問題。仔細回想,師北宸老師的每次課不都在集中解決某些問題嗎?他的每次作業不就是讓我們嘗試著自己去回答這些問題嗎?
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問題意識是根本。而且好的問題不是固定不變的,值得不斷拆分和打磨,以及反復應用。
關于應該提出什么樣的提問,我參考亞當·羅賓遜《如何學習》這本書進行了一定的總結,這些問題我日后會不斷修整加工,現暫列如下:
閱讀方面(輸入):
1、讀前:我閱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讀前:關于這個話題,我已經知道些什么?我期望從中學到什么?
3、讀標題、目錄和收尾段落: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我可以用1-2句話總結其要點嗎
4、閱讀中不斷追問(預測):作者接下來要說些什么?思考上下文之間的邏輯聯系
5、閱讀文章的核心內容:
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關于它的例子是?它有哪些類型?它跟什么有關聯?可以拿它與什么相比較?
6、閱讀后:針對這些信息,我能提出哪些問題?作者的觀點客觀嗎?論證全面嗎?邏輯清晰嗎?
7、這篇文章里哪些是重要的信息?【用笑來的話說,反復問自己,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
8、針對這些信息,我要如何進行轉述和總結?
對于理工科、方法論類的書籍嘗試改寫、總結和縮略
對于文科書籍,同時注重寫作方式和內容,不要輕易改寫,要反復體會揣摩其為什么這么寫
9、我應該如何組織這些信息?這些信息如何才能與我已知的知識結合起來?
寫作方面(輸出):
1、我這篇論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我的論述文中,有沒有哪個地方講的不清楚?
3、論文的敘述是否有邏輯?
4、有沒有忽略一些重要信息?
5、我提出的反對觀點的方式是否令人信服?
(未完待續)
3、其他啟示
我較為關注的是學術寫作,這不是師老師的講課重點。
這是正常的,他不可能在6節課內細化到每個具體的寫作類型。但我順著他的思路,近些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學術寫作的特殊之處(參考文章《關于學術寫作的一點思考》)。我會努力把這類方法論反思貫穿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此外,我意識到寫文章是盡量講清楚道理,盡量得到讀者的認同并對讀者有幫助。William Zinsser說,你寫出的內容必須是自己認同的、寫作過程必須是自信的,否則別人一定感受得到。但我反復思索,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不是不自信,而是過于急切地想要傳遞給他人,恨不得立刻把自己感悟到的零星半點兒的道理寫出來拱手相送,有時甚至恨不得把心挖出來證明自己的好意。最近我懂得了,自己的“運營思路”發生了很愚蠢的錯誤。獲得讀者的信任、有效傳播觀點,光靠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急切和真誠雖然重要,但必須耐得下心把自己的“炮彈”用糖衣層層包裹起來。顯然師北宸老師,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用看起來極其普通的一句話概述:“多講故事、少講道理,好的道理是展示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越是重要的觀念,越要透徹地寫清楚。小火慢燉,保證品質和品位,讓讀者聞香而來。當然,我現在的功力還遠遠不夠,但起碼找到了方向。希望以后能通過寫作練習,反復提醒自己,無論做什么事兒都要穩住,慢慢來。
好的老師如同幫助學生一盞明燈、凝聚一口氣力,指出一個方向。而好的課程應該是開啟思維的、發散的方法論框架,且其中散落著質樸的、細碎的精神力量。我想,師北宸的這門課做到了。
剩余的部分就靠我們自己啦,隨著時間的投入、通過行動的累積,將它們一點一點刻入自己的骨骼、融入自己的血液。
這是急不來的,我們一起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