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讀寫組,于我而言,是突飛猛進式成長,由此也開啟了我的閱讀與寫作之旅,但開始了焦慮與堅持并存的生活模式,在這過程中,發展很緩慢,但有一些東西也在悄然改變。現在我大概談談我這一年來的心路歷程。
一、焦慮與夢想
我從小自覺性不高,喜歡刷劇,玩心特別重,內心也不夠不強大,常常想著在外界尋求價值感。懷抱著改變的想法,受邀加入了讀寫組,之后我便有所約束,每天有意識地看幾頁書,也會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寫一些閱讀感想或是課后反思。在起步階段,大家都充滿著希望與熱情,每次打卡從未缺席,我也從不例外。但任務驅動式讓起步階段的我常常生活在焦慮中,萬事開頭難,沒有文采的我,有時到了晚上十一點多了還沒辦法下筆,但也不敢睡,有著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現在回想當時,那股滿腔熱情的夢想真是神奇,竟然可以讓一位懶惰,不自覺的人,重新開啟人生新模式,拯救了一位嗜玩成性的人。這一階段,雖然焦慮,但是充滿夢想與激情的。
二、懈怠與糾結
起步階段常常伴隨著熱情與夢想,但能夠堅持的人才是能者。
人都是有惰性的,而自控能力不強的人更是難以改變,我的自控力就特別差,所以我常常找各種借口來偷懶,例如第一年帶初三,沒什么經驗,需要很多時間備課;例如班主任雜事太多,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了,要不就隨便在電子書上摘抄幾句話上交吧。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對,我被自己的懶惰打敗了,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常常讓我感到不太好,但我依舊堅持死性不改,繼續享受著這種自我欺騙獲得的快感。
三、突破與成就
人這一輩子都在和懶惰作斗爭,給我決心和勇氣,讓我決定和懶惰斗爭的是讀寫組其他成員的優秀。例如:賴老師帶著小孩子坐在電腦屏幕前給我們主持的畫面;每一次讀寫組上交那些既有深度又有文采的文章;每次討論交流會上,那些分享干貨的老師們,以及在精彩的討論環節上,侃侃而談的老師們,他們的思想見地和文采是我望塵莫及的,他們的優秀讓我的思想也逐步發生了改變,我意識到我那投機取巧的行徑是可笑的,最終只會害了自己。于是就這樣在焦慮、反復糾正自己中,我的自覺性變了,也不再將忙碌當做自己偷懶的借口,也逐漸體會到古人所言:一日不讀書,便覺得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便覺得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