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合上這本厚厚的書——《毒木圣經》,心里不由嘆息一聲,仿佛自己也在非洲的雨林里、瘴氣遍布的剛果走了一遭,帶著一身的塵土與疲憊。這樣的書,太厚重了!突然就想起金庸小說里明教的宣言:熊熊圣火, 焚我殘軀 。生亦何歡 ,死亦何苦 。喜樂憂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或許是看到最后,知道這位篤信上帝的浸信會拿單.普萊斯牧師最終被基蘭加的民眾給燒死,真正的殉道而死。而那團火實實在在的刺痛了我的眼睛吧?!
? ? ? ? 這位普萊斯牧師,該如何評價他呢?有執著的目標心如磐石毫不動搖,即使眾叛親離被整個世界拋棄,他也不改初衷。然而他又是那么可笑,他堅持在剛果布道,帶著一種救世主的姿態凌駕于所有人之上,以為他真的可以救基蘭加人們于水深火熱中!豈不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自有對這個變化莫測的生存環境的解釋?而且他的性格如此迂腐、固執、粗暴,對家人刻薄寡恩,毫不關心,把家里一切困苦都解釋為上帝的考驗與安排,置妻子女兒的痛苦于不顧。不懂剛果的語言,又不理解當地的信仰與民俗,又如何能融入到基蘭加本地居民中,又能有什么魅力得到他們的敬愛呢?當最小的女兒露絲.梅被綠曼巴蛇毒死后,一直逆來順受的妻子奧利安娜心如死灰,終于帶著剩下的三個女兒離開了在她眼里如神一樣存在的丈夫。普萊斯牧師仍不為所動,找著機會就宣傳基督的教義,在剛果人眼中卻已經與瘋子無異。
? ? ? ? 基本弄清毒木與圣經之間的關系——毒木即班加拉,而班加拉有幾重含義:極其珍貴之物,讓人極難忍受之物,還是毒木。我想,拿單?普萊斯牧師(《圣經》故事里也有個叫拿單的,有待考證兩者之間的關系)攜全家來剛果的基蘭加布道,本是要拯救這個世界的人們的。而事實上,拿單自身就是個充滿罪惡感需要救贖的存在——一次戰斗中唯一因意外而生還者,其余人接受指揮官錯誤的命令被包圍無一幸存,因之拿單一直負罪在心,性格大變,冷漠易怒動不動就責打家人,不了解當地的物候,不了解當地的民俗信仰,甚至不懂當地的語言,固執己見,布道的方式簡單還讓人誤解,結果可想而知。以拯救民眾來拯救自己,拿單別無選擇,注定要融入這塊土地中去。圣經即毒木,珍貴,難以忍受,有毒(版本不同,意義甚至完全相反,使人走入理解的誤區)——每一件你認定正確的事,換到另一個地方,都可能是錯的。尤其是在這兒,在非洲的剛果。信仰差異,種族矛盾,發達國家對非洲鉆石和其他資源的掠奪和剝削黑人勞力……基蘭加人民對白人本就有成見,而且剛果,早已有了自己的圣經,數百年來他們已將它深深地烙在了記憶里——按前任福爾修牧師的話來說:這里的人都很智慧,對周圍的生靈世界有著了不起的感受。蒙受自然的恩澤,他們對此都很謙遜。像普萊斯牧師那樣否定本土的信仰,自以為是的布道,以為只有這西方文明才能拯救一切,怎么可能被當地人接受呢?相反,還讓人覺得這樣會帶來災難和恐慌(比如洗禮,要去有病菌和鱷魚的河水中進行),所以利婭會說:圣經就是毒木。艾達也如此評價自己的父親:他堅信自己不講其他,只講真理,而他每時每刻寫下的,是一部毒木圣經。
? ? ? ? 那么,非洲是片怎樣的土地啊!作者芭芭拉.金索沃在書的第一二部中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種生活情狀:在這里,文明社會的所有用具,幾乎都毫無意義。基蘭加的土著衣著襤褸,衣服來自世界各地的捐助;女人赤裸上身不以為意,才十幾歲就結婚生子從事繁重的勞動,男人可以娶幾個老婆,每個孩子讀到十歲就不再讀書了,思想愚昧落后;遍地是鉆石和礦產資源,卻被發達國家大量掠奪甚至把非洲人運去做苦工和奴隸,命如螻蟻。這里生活環境也極其惡劣:水污染嚴重,鉤蟲病、瘧疾等傳染病流行,毒木班拉加、蛇毒、鼠疫時刻威脅人們,常常因為意外失去胳膊或腿變得畸形;農作物很難生長,不是被干死就是被雨水沖走或把塊莖腐爛掉,以沒有營養的木薯為主食,因為營養不良,孩子們普遍骨瘦如柴而肚子積滿腹水顯得滾圓,死于疾病的孩子多得不計其數,往往生七八上十個孩子就只是為了有一個孩子能平安的存活下來!平均壽命只有五十歲!這里物資匱乏,交通不便……
? ? ? ? 從佐治亞州的伯利恒這樣一個文明社會猛的一下子被拋到第三世界的非洲來,奧利安娜和她的孩子們會有多沮喪和不適應啊!蕾切爾憤憤不平一心只想著要離開,最終不顧一切追隨阿克塞爾羅特——一個投機商和剛果和平進程的破壞者,經歷了好幾次婚姻,最后在非洲經營酒店,為暴發戶和發國難財的投機商等富裕階層服務,從中謀取利益,一生孤獨;天賦異稟的雙胞胎之一的利婭一直追隨著父親相信父親做的是崇高的事業但因為目睹種種現象后也質疑父親的做法,但是她選擇留在了這片土地上,與愛國主義者阿納托爾成為生死相依的精神伴侶,和他組建了家庭并生育了四個孩子,一起在剛果邊境為建設一個民主文明的農莊而努力,日子艱難但意志堅定地為理想奮斗;她的同胞妹妹艾達是大家眼中的殘疾人,從不吭聲,冷眼旁觀,審視一切,能清醒地看到問題的實質,后來就讀亞特蘭大的醫學專業,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恢復為一個正常人的樣子,成為一名著名的傳染病臨床醫學專家,致力于非洲傳染病的研究;最小的孩子露絲.梅是最快融入這片土地的孩子,純真、善良,能和當地的孩子一起做游戲,后來被綠曼巴蛇咬死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
? ? ? ? 那么,這一段充滿災難甚至時刻有生命危險的非洲生活到底給她們帶來了什么呢?她們到底經歷了些什么?
? ? ? ? 第二部中,感受最深的是剛果被英國與比利時人掠奪鉆石與橡膠,剛果人被他們非人剝削壓迫的社會現實。其次是看到利婭跟著普萊斯牧師去參加剛果總理盧蒙巴的就職演說,覺得盧蒙巴的就職演說令人振奮,剛果共和國的成立是否真的能給基蘭加人民帶來改變?“我們要同心協力建立一個正義、和平、繁榮、偉大的國家。我們要向世界展示,黑人在爭取自由的時候,究竟能做什么。我們要使剛果成為整個非洲的光明之心。”這個愿望似乎至今都沒實現啊!
? ? ? 第三部看完時,深為奧利安娜感到悲哀!戰爭是罪魁禍首,普萊斯牧師經歷戰爭后內心陰影驅之不去,走向信仰的極端。一家子全由奧利安娜操勞,失去浸信會的資助后,仍在基蘭加的全家陷入食不果腹的困頓,母(奧利安娜)女(露絲梅)病倒,蕾切爾被塔塔恩杜看上(后面的閱讀才知這是恩杜對他們一家一種委婉的幫助)不得不假裝與那個偷運鉆石的克羅賽爾羅特有婚約。 福爾斯修士與普萊斯牧師論戰,使利婭不由重新思考父親布道的方式,質疑他的做法。 可怕的蟻災,差點吞噬掉艾達,強烈的求生意識讓艾達奮力掙扎,阿納托爾救出了她。利婭蟻災后從阿納托爾口中知道其實基蘭加的人一直暗地里幫助他們,利婭向阿納托爾表達愛意,但被阿納托爾拒絕看到圍捕野生動物一段,利婭也參加了圍獵,還射死了一只羚羊。場景描寫很細致,看得驚心動魄。艾達對此發表的感慨:弱肉強食。真是這樣,在災難面前,人的動物性發揮到極致。圍獵動物,以別的物種的生命來維系人類的生命,而且在饑餓面前,各人為私利而搶奪,人性全無。可憐的露絲梅,死于毒蛇,死于陰謀。到底怎樣才是救贖?罪孽深重的人類,如何才可以喚醒良知呢?
? ? ? 全書看完,認識了一個多災多難混亂的非洲,了解了普萊斯家幾個女兒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命運及心理成長的歷程。 四個女兒的不同歸宿也令人感慨。然而不管怎樣,這一家人的命運已經和非洲這塊土地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我父的罪并非無足輕重,但我們仍繼續前行。”? ?
? ? ? ? 我父,在這里,含義應該有好幾重吧?父親,天父,還有以教化非洲自詡的西方文明,試圖將自己的所謂文明侵入這片未經開化的地方,卻在這里種下罪惡和貪婪,帶來更深重的災難。在這里成長起來的“三童”,在這里咀嚼、思考、反省,不是改變這里的什么,而是被這里改變了什么。原來的生活已經回不去了。特別是利婭和艾達,選擇都是因為熱愛,因為道義,因為責任。這片非洲的土地馴養了她們。? ?
? ? ? ? 那么,就這樣,繼續向前,走入光亮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