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以來,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醫通過多種渠道傳入中國。鴉片戰爭前,東印度公司的醫生郭雷樞、李文斯敦等在廣州、澳門一帶向華人行醫,將西醫傳入中國。此后,西醫以其見效快的特點在中國快速崛起,跟中醫分庭抗禮至今。
但在沒有西醫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依靠著中醫來治療病痛。而在中醫里面艾灸這這種治療方式是被使用得最多的,也是最為被廣大民眾所接受的。相比于其他中藥治療的昂貴成本,艾灸只需要用民間隨處可見的艾草作為輔助便可解決掉大部分的病患,并不用耗費病患者大量的錢財,所以被古代大多數人所接受。可以這么說,在西醫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人們都依靠艾灸這種方式來治病。
我想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艾灸是吧?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制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艾灸產生于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并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并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草,本身是一種有著極為廣泛藥用價值的民間常見草藥。有散寒除濕、化瘀散結、通經活氣、調經止血﹑安胎止崩等功效。
春秋時期《莊子》中:“越人熏之以艾。”
孔璠之《艾賦》中:“奇艾急病,靡身挺煙。”
《名醫別錄》記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
《神灸經論》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熱而至速,體弱而剛用,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輻射能譜是紅外線,且主要是近紅外線。近紅外線,能為機體細胞新陳代謝提供必需的能量,活化病態細胞。艾灸施于穴位時,近紅外輻射穿透入體,經過經絡系統,將能量傳至病灶。
古人在千萬草藥中千挑萬選,偏選艾草做艾灸,是因為它點燃后能與人發生和諧共振。
“艾點燃的溫暖,是一種母愛的感覺。”這種溫暖具有穿透力,能溫和地滲入人體。
談到艾灸的功效,簡單地講,叫做扶陽。通過增強機體的臟腑功能,達到養生治病的調理效果。如果一定要細化來講,一般包括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除濕等。
中醫治人,西醫治病。中醫的治法,都是增強、激活、恢復我們身體的自愈機制,叫Self-healing——自己把自己的病調理好。
為什么選擇艾灸來扶陽呢?從中醫的陰陽角度來講,最能代表陽氣的是太陽。古人發現,把干燥的艾絨放在太陽底下烤,會起到一個助燃的作用,叫做“引天火”。古人發現艾的扶陽效果最好,所以選擇艾作為艾灸的原材料。
艾灸跟它的成分沒有直接的關系。和其他中藥一樣,它之所以有效,是源于它的“四氣五味”。從現代物質學的角度來講,艾灸產生的辛散物質,我們可以初步鑒定是芳香類的類似醛類、酮類、酚類的物質。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艾灸沒有煙,就失去了中藥的“四氣五味”,便失去了調整人體異常內環境的作用了。
人為什么要生病呢?主要是人體外面的風寒暑濕燥火,中醫管它叫邪氣。這種東西不斷地由體外進入體內,我們就會生病。治病的過程剛好是反過來的:通過陽氣不斷地生發,由里往外,把進入體內的邪氣不斷地排泄出去,就是中醫講的治療疾病的過程。
艾灸要起作用,是通過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常見的如出汗、嘔吐、大小便的形式,把體內的邪氣排出去。
無火不成艾、無煙不成灸。也就是說,有艾、有火、有煙、才能被稱為真正的艾灸法。
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來,艾灸這種治療方法被無數的人們一代代驗證這他的功效與作用,同樣也給人類帶來無數福祉。可惜到了這個現代化的社會里面,人們都被快節奏的生活催著時間的車輪往前滾動,片刻也不愿意多等。有了病患傷痛只愿意選擇能夠即時有效解決眼前問題的西醫方式,而忘卻了中醫這門祖宗傳下來的隗寶。到了現在,我問一下身邊的朋友,除了老一輩的長輩們,幾乎已經沒有年輕人知道艾灸這門醫術了。
我總希望,我們可以不要那么急。
我們能夠愿意停下來等等好東西。
我們可以讓一些傳統的好東西能夠真正留下來,繼續傳揚出去。
我是一名傳統醫者,一名愿意堅守傳統,以艾為中心傳醫德的行醫人。
如果你對我有興趣,請點個關注,這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您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努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