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源,但當今很多企業困惑于招不到人才,而很多千里馬也難遇伯樂。有才能有資源的人往往有一股傲氣,企業主又不愿降尊紆貴,即使招到人才也往往留不住。
中國歷史上有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三分天下的故事; 有曹操光腳迎接許攸, 最終成為霸主的故事;有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 拜管仲為相, 爭霸中原的故事;有燕昭王筑黃金臺, 尊郭槐為師, 禮賢下士,“士爭湊燕”,終于破齊復國,報了大恥的故事;有李世民不拘一格, 用人之長, 避人之短, 成就偉業的故事。賢明的君主都有一套用人留人制人的辦法。
這其中以情感招人留人最擅長者就是劉備。劉備最善于作感情投資,以籠絡人心,使自己的中堅團隊牢而不破。通過“桃園三結義”使關張二人死心塌地。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紹,擒獲了關羽,曹操對關羽渴慕已久,便以禮相待,關懷備至,封為偏將軍,賞赤兔寶馬,而關羽卻“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還是棄曹奔劉,曹操想挖關公跳槽而未果;
“三顧茅廬”“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盡瘁嘔心瀝血死而后已;當陽長阪坡,劉備被曹操大軍追殺,棄妻丟子倉皇逃命,趙云殺入曹軍幾十個來回,最后救出劉阿斗,劉備卻順手將阿斗摔于地上,說“為汝孺子惜失吾一員大將”,此情此景,誰不為感動?
劉備在選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備卓越的能力,能獨當一面,橫掃千軍。孔明及“五虎上將”都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選人才時,他能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禮請諸葛孔明出山,“隆中對”奠定了立國綱領,已成為尊重人才之美談,也應成為我們企業招聘時注意的重點。
他還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種族地域歧視。當時西涼不屬中原,但收服馬超后委以重任,封為“五虎上將”。通過一系列人力資源組合,劉備組建了他的創業團隊。開始了攻城掠地,創建了割據西域的蜀國。
劉備在用人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他的策略。他對屬下一群文武眾臣充滿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樣生性多疑,處處設防。充分授權也是劉備用人的一個成功之處。三顧茅廬,請得孔明出山,劉備就把軍中大事一概交給他打理,很少干預,這樣才使當時最優秀的執行官,有機會把才能揮灑的淋漓盡致。
桃園三結義后,劉備雖得了關張倆虎將,但個人勢力仍是非常弱小,于是就先后投奔公孫瓚、袁術、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軍閥豪強,但都又相繼被出賣追殺,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這使他吸取教訓,意識到如沒有一位能謀略善統籌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長足持續發展的,所以就設了丞相之崗,然后廣發英雄帖,四處攬才,最終鎖定諸葛亮。這也是他在用人方面因崗設人,適才適所的體現。
劉備還能取人之長,優勢互補。關張趙黃馬及諸葛亮都是個性非常鮮明之人,能攻善守。劉備注重平衡,崗位設置互不重疊,權責明晰,使他的團隊達到了最完美的人力資本組合,形成了核心的競爭力。敢用比自己強的人,也是劉備的高明之處。曹操也愛才,但同時也忌才,楊修之所以會死,就是因為才氣未能內斂,也是未能遇到一位開明的君主。
劉備忠厚俠義,能善始善終。從創業之初到建立霸業,從四處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對自己的部屬仁愛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同享樂,或者怕功高蓋主,來個“杯酒釋兵權”,更有甚者落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劉備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成就了大業。
事業留人表現在:
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軍統帥,集大權于一身,給了他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通過封侯,使五虎上將分管5大區域,各自有了事業上的定位。
制度留人表現在:
劉備善用感情,對部屬愛兵如子,但同樣重視制度化,軍紀嚴明。對結義弟兄張飛犯錯也毫不姑息、一視同仁、獎懲分明,使大家心服口服,增加了凝聚力。
薪酬留人表現在:
劉備慈善好施,對有功之人,出手大方。益州平定后,劉備重獎孔明、法正、關張等人,每人賞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做“情商型”企業領袖的關鍵是要能放下面子和架子去禮賢下士,這個瓶頸并不是所有有自尊的人都能做得到的,古之成大業者,都是能忍辱負重,心懷格局的人物。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