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前幾個朋友聊天,一個在醫院工作的女孩說:“我想辭職去創業,我都已經做好了計劃和準備,可是跟我爸說的時候他居然死活不同意,還跟我拍桌子,我媽也向著他,弄的我特難受。我都這么大了,他們還啥啥都管著我,就支持我祝福我一下不行嘛!”
剛好席間有個同樣經歷的朋友,也是從體制內辭職出來創業,于是便有人問她當初是怎么跟父母說的?
她喝了口酒,淡定的說:“沒什么復雜的,我知道我爸媽肯定不會同意,所以我就先斬后奏了。”
醫院的女孩一臉震驚,還能這樣呢?轉而又羨慕的說:“我要是有你這么有魄力就好了。”
聽完她們的對話,我倒覺得,這不是魄力的事,這是獨立的事。
2
獨立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物理空間的獨立,從不再與父母睡一張床,到自己睡一個房間,再到自己單獨住。可以看出,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在走向獨立的。
第二個層次是經濟獨立,這是大眾對獨立認可的重要標志。只有你自己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錢,你才談得上真正獨立。
但是我們還是會看到一些人,盡管與父母分開住了,也自己賺錢了,可是旁人依舊不會覺得他獨立了,比如媽寶,為什么呢?因為獨立的第三個層次也是最核心的,是心理上的獨立,簡單來說就是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有人會說,我都有啊,獨立的空間,自己賺錢,我也能自己承擔責任,可是我爸媽就是不放心,什么都管,老拿我當小孩子看。
為什么?
3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問我兩個寶寶哪個好帶?我回答她:“大寶小時候比較乖,我就管的比較嚴,小寶太淘,所以我也不怎么管她。”
她聽了非常驚訝:“為什么?難道不是應該淘才管的嚴,乖就不用管那么多了啊?”
我說:“邏輯上是這樣沒錯,但是事實是因為大寶乖,聽話,很容易就管住了,小寶淘,我管也管不住,沒辦法,索性隨她去了。”
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孩子少,父母的投入與期待都比較高。父母對孩子越是關心,越是照顧的無微不至,相對的,限制必然也就越密不透風。想獨立,不能坐等父母放手,要自己去爭取。
就像我家小寶,如果她不是那么勇往直前,我擋桌子她爬桌子我擋沙發她爬沙發,又是那么倔強執著,我擋的東西她爬不出來就會嚎啕大哭沒完沒了讓我束手無策,她也不會獲得全家任意地方無死角探索的權利。如果她乖一些,大概也跟她哥哥小時候一樣,被圈在游戲圍欄里玩吧。
獨立不是免費贈予的禮物,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的。
同樣,承擔責任的能力不是張嘴說說就行,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要讓父母看的到。
還拿我家小寶舉例子。她初學走路,滿家探索難免磕碰,可是她不怕疼,摔倒了自己爬起來,腿磨破了也無所謂,因此我才會放她走的更遠。如果她摔倒就哭,磕碰就鬧,僅僅出于省事考慮,我都不會讓她隨意溜達。
要敢于承擔責任,是指出現不好的后果時能自己扛,不指望被原諒,更不指望被照顧。這一次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擔后果,下一次父母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放手。獨立與控制就是這樣彼此斗爭和磨合的。
4
孩子的獨立斗爭從terrible two開始凸顯,到青春期發展至頂峰,這也是為什么青春期是親子關系最為緊張的時候,一般再斗爭十年就能結束見分曉了。這時我們會發現,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有的非常獨立,有的卻依然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除了父母控制的強弱不同,獨立本身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失去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
從我們出生開始,餓了有人給喂奶,尿了有人給收拾,不舒服了有人抱著哄。父母的照顧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不會做的題有父母幫忙,報什么專業有父母指點,找什么工作有父母出頭…父母的能力越強,我們獨立的代價就會越大。
能力越強的父母,往往管的越多。孩子試了兩次,發現需要反抗的力量那么強大,獨立的結果又不怎么好,那還為什么要獨立呢?就窩在父母羽翼下躲風避雨不是很好嘛!有人給吃有人給喝,出了問題有人給扛,我只要聽話就好了,也沒那么難。
媽寶們就是這樣誕生的。至于我們為什么總聽說“媽寶男”而沒有“媽寶女”,主要是女孩子乖乖聽話大眾比較認可。這究竟是社會對女性的包容還是歧視,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不少找我咨詢與父母關系的成年人,都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在生了寶寶之后,需要請父母過來幫忙。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照顧同一個寶寶,關系緊張問題重重。
“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他們說什么我就得聽,這種感覺太難受了,可是我一反對,他們就說什么費力不討好啦,傷心啦,不再幫我帶孩子了之類的。我真的好心累!”這樣的話我聽很多人說過。
一起帶孩子,無論從空間到經濟,都很難分開,父母還要繼續承擔不屬于他們的責任,獨立的三個層面一個都沒有達成。還在享受父母的照顧,感受到被限制不是很正常嗎?
獨立與依賴是對立的兩面,不可兼得,看清楚這一點,才能更坦然的處理問題。當處于獨立與依賴的中間地帶時,想想你究竟需要什么,想獨立就不要怪父母不支持,想輕松就不要埋怨父母管太多。內心清明,平衡點也不是那么難找。
5
為人子女者,想獨立要努力爭取,要在行動上敢于突破,打破規則,去嘗試原來不允許你做的事情。不用太在意父母的不適,絕大多數的親子關系可以承擔獨立的愿望。
為人父母者,如果希望有一個獨立的孩子,只能要求自己放手。要求孩子獨立,或者覺得孩子應該獨立,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不獨立的。你管理好自己的邊界,孩子的邊界自然會出現。
獨立的過程永遠伴隨著喪失的感覺,對子女來說,喪失的是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對父母來說,喪失的是被孩子需要,覺得自己很重要的感覺,這個過程雙方都不舒服。但獨立是成長的方向,是親子關系完美的終結點,就像分娩時的陣痛,經歷過后才是新生。子女獲得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權力,父母也不再需要照顧子女而開始有自己的生活,這對雙方都是好事。
我們終究只能對自己負責,也能夠為自己負責。覺得父母控制也好,覺得孩子啃老也罷,唯有自己改變,對方才會跟著改變。
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