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
提高英語,就一個字,用。大量輸入,大量輸出,大量的用——喜歡美劇和電影,就多跟讀電影;喜歡打游戲,就在游戲里和外國人多聊多說;喜歡時文,就多看一些英文雜志和報刊的文章;喜歡看書,就好好看幾本原版英文書;喜歡各種知識性的小視頻和紀錄片,就在TED、Bilibili、Youtube 和網易公開課上多看一些英語視頻和紀錄片。
同理,英語口語,就一個字,說。多開口,多說——跟讀喜歡的美劇、電影、紀錄片和英語視頻;大聲朗讀英語文章或英文書,并獨斷嘗試復述句子;喜歡一篇好文?背下來吧。背誦可以顯著英語記憶能力。背誦也有助于透徹地理解一篇文章。熟背,能使你把好文鐫刻在心上,成為你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必要的時候,可脫口而出,脫口成章。
此外,說到調整心態和克服心魔,只在一個「做」字。對于英語這件事,情緒上的擰巴、各種困難和負面反饋肯定多了去了,更別提各種小糾結和跟風了。比如,該用什么材料呢?該怎么記筆記呢?該用什么方法呢?有了擰巴和負面情緒,告訴自己,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有了小糾結,告訴自己,別整天瞎想瞎琢磨了,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和總結,形成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能人各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正如江湖高人各有最趁手的兵器。選擇一條,就往前走吧。切忌天天研究秘籍,卻從不練功。
個人策略
1. 以口語為中心,注重精熟度
個人評估:詞匯量有兩三萬了,可以輕松聽懂VOA、BBC和美劇,但是,聽專業性很強的內容時,還是容易斷片。另外,和外國人交流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詞匯用語還不夠高級,偶有表達凌亂,就感到心亂氣苦,誓要達到收放自如、行云流水的程度。
個人以為,口語能力再提高一些,詞匯量和聽力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另外,注重精度和熟悉度。保證輸入的準確度、精度和熟悉度,才能保證輸出的質量。很多時候,表達不夠地道、不夠流暢,都是因為輸入的精度不夠、記憶的熟悉度不夠。
2. 多查英英詞典,但是不背單詞
買各種考試詞匯書,還不如抱著一本英漢雙解大辭典看呢。后者的釋義更全面、更有趣。
語境(context)也很重要。所以,不要苦哈哈地背單詞。遇到單詞了,多查英英詞典,多查最權威的雙語詞典,平時也多看看查詢記錄。單純背單詞,沒有語境,背下了,但是不會用。你認識它,但是它不認識你,就不算真正彼此熟識。
3. 按大腦所好投食,不為「學英語」而學英語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寫什么》這本書里,寫過這樣一句話: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要學會一項技能,首先要心里有底:我肯定會面臨一定量的痛苦。痛苦不可避免,但可以選擇忍受痛苦過程的態度和方法。
對于苦的一面,在過程中,多找到源源不斷的快樂和滿足,即正向反饋。另外,也要學會按自己的大腦所好投食。你的大腦喜歡美劇和電影?那就多跟讀模仿美劇和電影唄。你的大腦喜歡各種知識性的視頻?那就多看一些英語視頻唄。你的大腦最喜歡英文書?那就多朗讀和閱讀英文書唄。大腦樂在其中,便無苦得樂。形成投食的上癮回路后,大腦不被喂食好食物,就不開心。
不要為了學英語而學英語。「學英語」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一個陷阱。為了學英語,所以就要苦哈哈地背單詞、苦哈哈地糾結語法嗎?不要「學英語」,而要暢游英語的世界,并一路升級打怪。英語的世界異彩紛呈、廣闊無邊。你的英語的自如程度越高,在英語的王國里,就玩得更自由自在。結果是功利的,但過程要快樂。
個人方法
1. 我喜歡看美劇、電影、紀錄片和知識性英語視頻。所以,平時多跟讀英語視頻。視頻的截圖或總結的內容,用簡書總結發布出來,方便隨時復習。
2. 平時看一些英語文章和英文書,刻意練習朗讀和逐句復述,把好的詞句也總結下來。最近看的英語文章,都來自微信公眾號「英文雜志」的日推。至于 kindle 英文書,從網盤搜索下載或從亞馬遜網站下載。好的段落和文章,要背熟。
3. 采用「三三原則」把總結的單詞、詞組和句子變為己用——每個單詞和詞組,查完詞典后,改寫三個句子,再自己造三個句子。常用的詞典為LDOCE 6 全英詞典,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Vocab和有道,一起搭配使用。平時也多看看電子詞典的單詞本。
4. 每天盤點。每天盤點學習了什么內容,用了多長時間。統計下來,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用在英語上的時間太少啦。所以,不要再說什么「學了十年英語」之類的話了。從2017年9月份起,除了用活頁筆記本記錄事項和時間,我還在用iHour這個工具,統計自己離一萬個小時的距離。在iHour軟件的「Today」頁面,向左劃動條目,還可以打開計時器哦。這個隱藏功能,很難發現。
5. 看點兒翻譯賞析,多多比較和總結語言的結構和思維。
我其實很討厭筆譯,覺得口譯更好玩。但是,每天會看看重光會微信群推送的朝暮句變。這個微信群是免費的。我也是偶然被拉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