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1]。
姑蘇[2]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1]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愁眠”。
[2]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賞析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將時間和感覺過程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來,充分地體現出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羈旅者的孤獨。
接著,詩人頗具用心地選擇了“江楓”與“漁火”這一對景物:一個是靜態的,一個是動態的;一個幽暗,一個光明;一個在江邊,一個在江上。寫到這里,詩人這才讓主人公——出泊舟楓橋的旅人亮相,這個主人公正躺在船上,因為思鄉情切,憂愁地無法入眠。“對愁眠”中的一個“對”字,含有伴隨的意思,不過比伴隨顯得含蓄。一個“對”字,體現了一種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的無言交融和契合。
詩篇的后幅,則很疏朗,詩人用兩句詩表達一件事情:夜聞山寺鐘聲。詩人夜泊楓橋時,給他印象最深,讓他感覺最具詩意的恐怕就數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了。這“夜半鐘聲”使得夜晚更加靜謐,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同時,詩人臥聞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情愫也全部寄托在這鐘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