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
最近抽空看了美國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Dan P. McAdams)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這本書買了好幾年,一直放著沒心情或沒工夫看。前幾天無意間翻開一下子看進去了,沒想到一口氣讀完。由此可見,做任何事都要講究一個機緣,機緣到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氣兒讀完。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我們人的大腦天生就喜歡故事,我們的人生從根本上來說其實也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和講給自己和他人的或樂觀向上、或勇敢無畏、或凄慘悲涼、或無盡遺憾的一個個精彩故事。
從遠古時代開始,我們人類祖先白天忙活狩獵采集野果辛苦一天終于填飽了肚子,晚上就圍著篝火講故事或聽故事。而我們自己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在書寫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創(chuàng)造“個人神話”。
試想一下,我們從虛空中來,活了幾十年之后,又再度回歸到虛空中去,這個人生歷程不是“神話”又是什么呢?人為什么會存在、人為什么會消失,人消失之后靈魂會永存嗎?這些問題都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都只有靠我們自己來創(chuàng)造和解答關于自我人生謎團的“個人神話”。
從微觀層面來說,我們創(chuàng)造及講述的個人神話或自我人生故事,通常有著四種基本敘事基調——喜劇、浪漫故事、悲劇和諷刺故事。而從書中提到的“自我的本體論”的角度來看,年輕的成年人在構建其自我本體論時傾向于使用四種不同的策略:繼承式(好的過去催生好的現(xiàn)在)、逆轉式(不好的過去催生好的現(xiàn)在)、償還式(好的過去催生不好的現(xiàn)在)和自我懺悔式(不好的過去催生不好的現(xiàn)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大多數(shù)人講述的自我人生故事或“個人神話”,都屬于上述四大敘事基調中的某一種。比如繼承式(好的過去催生好的現(xiàn)在),幸福美滿家庭的孩子,成年后往往生活也會比較平安幸福;而不幸家庭的孩子,成年后生活往往可能也會傾向于不幸(不好的過去催生不好的現(xiàn)在)。而如果你能夠克服原生家庭及成長背景的各種局限、束縛、打擊,甚至化不利條件為有利因素,開拓出嶄新的人生,那自然就是不好的過去催生好的現(xiàn)在,是非常令人欽佩的人生勇者。而如果你總是懷念過去的舊時光,覺得以前的日子才是正兒八經的好日子,現(xiàn)在過的是啥玩意兒啊。那么你的人生敘事基調可能就是“好的過去催生不好的現(xiàn)在”。
比如就拿筆者自己來舉例,我覺得自己一定是上輩子造了什么孽,我感覺從小時候童年、上學、參加工作這前半輩子,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都活得很痛苦(不好的過去催生不好的現(xiàn)在)。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的痛苦是童年創(chuàng)傷造成的,很多時候我覺得可能跟自己的天性脆弱有關系,更多時候我希望以后能夠早點體驗到幸福生活的滋味。現(xiàn)在我希望自己能夠努力振作起來,能夠早一點改變痛苦人生的敘事基調,能夠早點創(chuàng)造出嶄新幸福的人生(不好的過去催生好的現(xiàn)在)。
同時《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這本書中還提到,我們每個人的“個人神話”或人生敘事,基本上包含了主體性和共融性兩大主題(或者兩種意識形態(tài)背景框架)。作者認為,我們往往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建構自我意識形態(tài)背景,它可以解釋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珍視主體性價值觀和信念(如權力、成就、獨立、控制、追求正義等),或者重視共融性的價值觀和信念(如愛、親密、相互依賴、責任、關懷等)。簡單來說,主體性就是通往權力和成就之路,而共融性則是通往愛與親密之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主題可能既包括主體性又包括共融性,同時以其中某一種為核心主題。一般從性別上來說,男性的人生敘事通常會以主體性為主(追求成就、金錢、物質、社會聲望、權力等),而女性的人生敘事往往會以共融性為主(追求親密關系、情感滿足、愛戀、養(yǎng)育后代等)。
美國認知科學家丹·丹尼特(Dan Dennett)指出,“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敘事自我一刻不停地向我們講述的自我人生腳本)就像紡車一樣,但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是我們在紡它,而是它在紡我們。”美國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Dan?P.McAdams)亦指出,“一個人的身份是一個內在化且不斷進化的故事——來源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要僅僅基于過去經歷或經驗,就對自己抱定某種僵硬固化的自我認知、自我概念或固守無意識的自我敘事基調(比如悲劇性的敘事基調,這樣只會把自我人生越過越慘)。而是要充分認識到,隨著我們立足當下主動迎接動態(tài)變化的生活新環(huán)境、新要求、新挑戰(zhàn),不斷取得新進展和新成果。在此過程中,我們自然會收獲無盡的外在生活新經驗和內心新感悟,并把這些新鮮外在經歷“內在化”,從而持續(xù)改善、修正和擴大我們舊有的自我概念、書寫我們自己的嶄新人生故事。
最終我們不僅會開拓出嶄新的人生發(fā)展前景,更會收獲一個嶄新的內在自我;并且這整個過程是內外結合、相互強化、動態(tài)更新的。只要我們對自我人生(包括人生敘事基調、人生主題等)抱持清醒覺察、并沿著向上向善的正確道路不懈努力,我們就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但愿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不斷書寫和創(chuàng)造的自我人生敘事或“個人神話”,最終都會成為一部意氣風發(fā)、蕩氣回腸、此生無悔的人生史詩傳奇。
正如作者在《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本書結尾時寫道,“多年來,我們努力奮斗,通過神話來創(chuàng)造自己。這場奮斗既有必要也美好。它是人們的光榮與夢想。我們只有一次機會來創(chuàng)造自己和這個世界,充分利用這次機會既是我們的快樂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滿懷熱忱接受了挑戰(zhàn),并最終在后神話的歲月里(老年)將它放手。最終我們接受了自己早先努力的產物。我們回顧并珍惜自己的個人神話,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創(chuàng)造的是一份有價值的禮物。”
努力奮斗、努力創(chuàng)造“個人神話”吧,但愿此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