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他不喜歡那些慈善者,因為他們以同情別人為樂——他們太缺少羞愧之心。
我不知道尼采這里所說的“樂”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娛樂的話,那自然是值得鄙夷的,娛樂本身就有戲謔消遣的意味,倘使以這樣的目的為出發點,那同情自然就變了味道了;但是如果是快樂,我認為那是未嘗不可的,以純粹的同情別人,幫助別人為出發點,給別人施以援手的同時,又能從中獲取快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不也是這個理兒么?
尼采還說,倘使有一天,他不得不對別人表示同情,也絕不愿意別人也認為我是以同情他人為樂;倘使我真的要同情別人,我一定會站得遠遠地表示。在別人認出我之前,我會掩面逃走。
首先,我能看出這樣的同情,似乎并不是出于純粹的善心,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的意思,那又以什么立場出現,又以什么心態幫助別人呢?我們不清楚尼采是經歷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才會發此言論。
其次,我們無從知道他的所謂同情的緣起,也不知道它的目的,如果只止于心理上的同情,那必產生不了在外的影響。如果不愿別人誤以為以同情他人為樂,那自是已經施以援手了。
如果是真心地想要給別人以幫助,并且不想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又不想受別人的非議,默默地幫助,從容地轉身,靜靜地離開是可以理解的。在別人認出我之前,我會掩面逃走。就像我們常說的做好事不留名的行為一樣,這是一個心存善良的的慈悲之人。
我們到這里或許可以理解尼采的感受和心態了,為著那些可憐的人著想,不想因為幫助別人而讓別人心存感激而有自尊心的受傷。我們佩服這樣一個天才的異乎常人的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以及站在受幫助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同時,還時刻防止自己滋生同情他人為樂的心態。
自當不必似某些慈善晚會明碼標價的標榜善行來的高調且浮夸,更不會存在什么所謂的“詐捐門”之類的笑柄。這前后定是判若云泥的差別。
也反感那些采訪者們想要被資助者接受采訪說一些感謝的話,感謝自是必須,感恩也自是必要,但是如果為了效果那就大可不必了,真心沒有必要了。
尼采還說,充滿愛心者倘若不能超越他的憐憫之情,則將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這定然是如尼采這樣的大家才能領悟到的境界吧,我輩凡人自是沒有這樣的慧根。
平心而論,我一直以為能夠幫到別人就是一件行善積德的事,也沒有想過別人的感受,自然也沒有考慮到是不是能夠傷害別人,本沒有想太多,只是單純地想要在自己能夠幫別人,并且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別人。
同時,我也不喜歡站在同情的角度去看處在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本是平等的,不會因為別人需要幫助就低你一等,這世上又有誰是事事都可以自己搞定不需要別人為你效力的呢?
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以一顆平常心去幫助別人,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別人的善行,以一顆平常心讓這世界多些溫馨。
愿你不求回報,只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