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節目《朗讀者》,第二期的話題是陪伴。
節目中說,陪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為陪伴需要別人投入時間,有人愿意陪伴你,對你來說無疑是一件開心而美好的事情。
因為有陪伴,沒有人是一個孤島。
生活中,我們感恩那些陪伴那些在身邊的人,他們是親人、朋友、閨蜜、同學、寢室室友、同事,或者僅僅是萍水相逢的人。
“同桌媽媽”的陪伴
《朗讀者》第二期中,楊乃斌因為小時候失聰,于是,整整16年,他的媽媽陪著他一起上學。節目中,雖然他聽不見,但他通過朗讀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激與愛。
他的媽媽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同桌媽媽”,那不僅是他的媽媽,還是一直以來陪伴著他的同桌。
一般人的生活中,母親會陪伴小孩長大,卻很少有媽媽能做到為了陪孩子上學,去當孩子的同桌。為了孩子的未來,楊乃斌媽媽上課認真聽課和做筆記,然后將學到的東西教給孩子。
節目中,楊乃斌媽媽說道聽不懂英語課,著急得哭了。你能想象到那個場景:一個不太懂英語的媽媽,坐在教室里聽課,但聽不懂,而且,老師連布置作業都用英文,她哪里聽得懂,只能選擇哭了。
他們的生活中還存在這樣的場景:課后,媽媽陪伴楊乃斌學習。媽媽給楊乃斌講課堂上的知識,但楊乃斌一臉懵圈,不知道媽媽所表達的意思,媽媽得一遍遍地講,直到兒子明白為止。這樣的陪伴,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陪伴的背后,是這位母親無私的愛。這位母親的陪伴讓楊乃斌不是一座孤島,也不是大海中的孤舟,而是一個有人陪伴的人。
而這位母親的陪伴也得到了收獲:楊乃斌大學畢業,并且找到了工作。
“一般人”的陪伴
所謂的“一般人”,指代的是沒有血緣關系、不是公司同事,也不是同學的那些人,只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人,那些讓你感謝TA陪伴你走過了一段時間的人。
現實生活中的“一般人”,常見的是城市生活中的租客的陪伴。
大學畢業后,袁以一個人生活在A城,身邊沒有一個熟悉的朋友。不過,袁以其實也不是一個人,她有一個特別好的室友,這個室友是她在租房信息中找到的,室友叫王瑜。
同住一個屋檐下的三個月里,因為王瑜的陪伴,袁以覺得很溫暖。
袁以父母和朋友都說過不管遇見什么人,要小心謹慎,其實,這些話都是多余的,她和室友王瑜相遇后心心相惜,關系處得特別好,她們互相陪伴著對方。
袁以剛到租房處的時候,王瑜耐心告訴她,住處附近的各種好吃的和好玩的,還告訴她,不遠處有一個5分鐘即到的公園,平時可以去跑步。
其實,王瑜說的這些,袁以本可以自己在網絡上查到,王瑜的舉動讓袁以覺得很溫暖。
每一個周六,袁以和王瑜都會分享生活中的各種趣事,新發現的一家小店、或是新發現的一個特別好的發廊,或者分享新認識的一個有趣的人。
在那段時間,開心、快樂、失落...袁以都有王瑜陪伴在身邊。三個月后,王瑜因為工作調動離開了A城。
三個月的陪伴,時間不算長,但是,袁以十分感謝和王瑜的相遇,十分感謝王瑜的陪伴。
“一般人”的陪伴,背后是一個人的善意,也因此驅除了另一個人的孤獨感,讓另一個人感到溫暖,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愛意。
不管陪伴在身邊的人是親戚朋友,還是認識不久又分開的人,對每個人來說,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有人陪伴,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感恩生活中陪伴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