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人談創業,那么多人身體力行去創業。結果呢?
其他行業我不懂,作為一個喜歡吃的人,對餐飲行業還是有一定研究。
吃講究什么?
如果你是一個吃飯的人,那你一定說:“好吃。”但如果是一個想要創業的人呢?答案就五花八門了:價格、服務、裝修,新意……你要問他味道呢?他會說:”好吃的店千千萬萬,最后不都是些街邊小店。你看微博上大紅大紫的店,創意新奇,別出心裁,那才是現在開店的模式。現在的人去吃飯,不是吃飯,是去拍照發微博的,沒有事件沒有包裝,誰會去?“
我咂舌。
自從微博興起之后,大家對于很多事情的理解都變了。成功是什么:人前風光。東西好的定義是什么:微博上很多人曬。一家好店的定義是什么:微博上很多人去。
我真的是老了,趕不上時代的變化了?并不是。
過了這么些年,資本用光了,人氣消了,口碑固定了,水軍也不請了,真身也就露出來了。
現在再來看這些網紅店,現在還能談笑風生的有幾家。曾今有一段時間很時興用馬桶一類的異形餐具作為賣點,大量的食客沖著新奇過去拍照品嘗,一時間熱鬧非凡,老板喜氣洋洋。但去過一次的食客還會再去第二次嗎?不少人帶回的反饋都是:“味道一般般,量也不大。”像這樣依賴餐具的老板,大多都不會真的在食物上下功夫。他們的想法也很單純:“一個上海幾千萬人口,每個人沖著新奇過來嘗一次,也夠我賺個幾年盆滿缽滿。”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創業者聽到并堅信的說辭。事實果真如此嗎?明顯不是。拋開好吃與否,單說人數問題。上海幾千萬人口是不假,喜歡挑戰新奇事物的人卻不到十分之一,而這十分之一都會去嗎?也不一定,住的近的會去,等消息傳到住得遠的人的耳朵里的時候,說不定他家附近也開了一家。你看,其實你能吸引到的顧客量最大的是附近的喜歡新奇事物的食客。假設一家新奇模式的餐廳一年的客流量是10萬,這相當于周邊所有喜歡新奇事物的人都來過了,那第二年他們還會來嗎?如果你的食物并不好吃,答案自然就是否定的。這就是很多餐廳開一年,第二年人氣蕭條,被迫關店的原因。
但總有人不信邪,總有人想靠著華麗的外表取勝。人們說:“海底撈的成功是因為它服務好。”其實不然,海底撈的成功在于它是火鍋,是最不容易出錯的食物,在總口難調的時候,火鍋總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有辣有不辣,醬料自己調配,海鮮蔬菜禽肉一應俱全。而海底撈的好服務,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有錦的存在,花才能大放異彩,使它能在各種火鍋品牌中脫穎而出,讓人記住,被人傳頌。而更多人的,想讓服務變成雪中送炭,想用優秀的服務、華麗的裝修和新奇的菜品去掩蓋菜品味道的拙劣,這簡直是愚蠢至極。很多街邊小店,環境糟糕,服務糟糕,但食客依然絡繹不絕,靠的,就是獨樹一幟的美味,只有美味,才是一家餐廳成功的真正秘訣。
說了這多,開一家餐廳最重要什么?好吃啊!
那開一家服裝店最重要的是什么?開一家理發店最重要的是什么?開一家書店最重要的是什么?
隨便走進一家時裝店,我總是能被店主糟糕的審美所雷到。剪完頭不想見人的恐怕不止我一個。走進一家書店結果全是成功勵志學。我看不透店主開店的心思,他到底是想賺錢還是不想賺錢,他究竟是如何看待消費者的?我也體會不到店主對它所賣東西的熱愛,商品擺得隨隨便便,沒有主次。這些店主大概是覺得,把商品擺在貨架上自然有人會去買,也許是這個雞湯誤導了他:“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我只想這樣奉勸即將開店的創業者:如果你想開餐廳,那就先研究食物,把美食呈給顧客,你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回頭客;如果你想開時裝店,那就先學習審美和配色,幫顧客配一套驚艷的衣服,而不是用三寸不爛之舌去忽悠客戶;如果你想開書店,那你得是一個愛書的人,把真正的好書推薦給顧客,才能贏得顧客。
說到底,用心,才能開好店。
還有人站出來反駁:“你以為好廚師那么好找嗎,開店的辛酸你了解嗎?”
難吃的菜品只會導致創業失敗賠本,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未來。可而偏偏有人拿出不撞南墻不死心的勁頭一條胡同走到黑,輸光了家產還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企圖博得同情再借一筆去打翻身仗。這樣的人,就像是在賭博,實在不適合做創業者,乘早打消了自己的創業夢,做一個朝九晚五的打工仔吧,這樣日子還能滋潤些。
希望創業者們多用點心,少用點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