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顛覆性的洞見,關于幸福的最后一本書,“真幸福”Truly Happy,注定只有少數人才能掌握。
這是關于幸福的最后一本書,名字叫《快樂終極指南》,這名字是中國譯者自己意譯的。
這本書的英文原版名稱更為霸氣:無論你遇到什么,你都能每時每刻體驗真幸福。
你或許要問,這怎么可能?
按照我們的慣常理解,按照我們對于幸福的理解,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痛苦和快樂都非常正常,怎么可能有每時每刻的真幸福呢?怎么可能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體驗到真幸福呢?
這也就是我為什么稱這本書為“關于幸福的最后一本書”的原因之一了。
你或許要問,為什么是關于幸福的最后一本書呢?
我的意思是說,在此之前你或許讀了很多關于幸福快樂的書,在遇到這本書之后,或許你還是要讀更多關于幸福快樂的書,但是如果你錯過了這本書,你沒有理解這本書,你永遠不會真的幸福和快樂。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這本書的威力,這是能夠真正指引你通向幸福的那個手指。如果你真的體驗到了幸福,一定是通過這本書,或者是和這本書一樣見地的書,這里為你打開的是幸福終極之門。
秘密就在于這個“真幸福”(Truly Happy)三個字上。當然,正因為這本書超出了常人的理解,所以也注定了它只可能被少數人所掌握。
這本書由杭州出版社在2015年6月在中國出版,當時并沒有引起市場過高的重視,不過現在你只能在網上才能買到了。
在本人看來,這本書的份量不亞于任何一本新時代靈性或玄學中比如《找回迷失的自己》或古典經典中的《金剛經》。這本書講述的是你“觀”到的背后的真相。當然,這本書所傳遞的很多東西,跟佛教的精神和新時代的靈性和玄學都有相通之處,只有從這一點上,你才能有可能讀懂這本書。
如果你看了《人類簡史》就會知道:在人類心理上,現代人與1000年前人類相比快樂不一定更多。從歷史的過程來看,人類創造了無數的變動、無數的遺產、積累了數不勝數的物質財富,也并沒有給這個世界帶來多大的幸福感。你看,真的是“此事古難全”。因此新時代的一些靈性課程主張,所有主觀感受都是瞬間波動,追求瞬間體驗是徒勞。無論追求什么,持續的不滿來自追求這件事本身,因此主張保持心靈平靜。雖然這種主張與現代自由主義文化追求物質的文化不相融合,但這種說法與現代生物學和量子物理學的原理不約而同。以上的解讀可以說是為《快樂終極指南》作了最好的注解,因此,好好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或許就可以讀懂《快樂終極指南》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沙因費爾德,如果你知道他是誰,你就會稍微感受到這本書的份量。如果你不熟悉,那么他的另一本書《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或許你會知道。《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和這本《幸福終極指南》是一個體系的,傳承的是相同的體驗,不過這兩本書可以分開來看,并不影響你對其中內容的理解。本人對《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的摯愛和研磨要優于《幸福終極指南》,但摯愛和研磨任何存在的最終目的是找到內心的真幸福,這本書恰恰就給了我這樣的路徑。
廢話少說,我們還是來看看這本書的廬山真面目,當然只是精華中的框架。
1
所有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
假如你晚上睡覺,王母娘娘來向你托夢,以下是你們直接的對話(A代表王母娘娘,B代表你):
A:你的第一個愿望是什么?
B:一億美金。
A:為什么?
B:辭掉工作、環游世界、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A:為什么想辭掉工作、環游世界、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B: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A:你為什么想要那些?
B:我想要那種自由。
A:你為什么想要那種自由?
B:我不明白你在問什么……
A:換個問法好了——如果你有了你所說的那種自由,你認為它能為你帶來什么?
B:我會很快樂。
A:你真正想要的是快樂,你認為一億美金能讓你快樂,對嗎?
B:沒錯。
所有人想要的,其實是一種感受,無論他們想要什么,歸根到底,都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就是:幸福快樂。
你以為只要得到了愿望清單上的東西,自己就會怎樣怎樣,但事實并非如此。愿望清單上還有一大堆你沒有的東西,這種持續的缺失會讓你再次陷入不快樂中,這是一場無休止的追逐。
如果你喜歡讀小說,你為什么喜歡?
它給你帶來了什么?
在閱讀一本偉大的小說時,盡管可能每頁都精彩紛呈,里面的故事、人物讓你沉迷,然而這些都不是你真正在乎的。
你真正在乎的是你在看小說的過程中體驗到的感受。
不管什么愛好,看小說、看電影,觀看體育賽事,這些事在玩耍、探索以及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層面上是共通的。
如果你花點時間去審視一下,會發現讀小說、看電影、看比賽只關乎“內在體驗”。
你在小說中、熒幕上、比賽場上所看到的事物只是“開關”或“扳機”,是它們的觸發讓你體驗到了特定的感受。這一切只關乎“感受”。
一旦拿走這些感受,一切為了玩耍、探索、創造性地表達自己而存在的事物——讀小說、看電影、看比賽等,都沒有了樂趣。
所以,
①你長長的愿望清單背面寫的是:我要幸福快樂的感受。
②所有為了玩耍、探索及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行為都是為了體驗各種各樣的感受。
2
大問題:六個部分
一、你想要幸福快樂,卻經常沒有或完全沒有感受到幸福快樂。
二、你可能正試圖改變你的外部環境(劇情空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事物,包括你的肉身)。你可能正在通過改變劇情空間追求幸福快樂:換工作、改善人際關系、改善飲食、加強鍛煉、搬家、換車、買東西、賺更多錢、達成各種目標。
你也可能正試圖改變你的內部環境(內在空間,包括思想、情感、感受、身體感覺),你還可能通過各種各樣的療法——物理的、情緒的、能量的或精神的療法,或者各種技術,去改變內在空間的狀況以期獲得幸福。
三、雖然有時候你切實感受到了幸福,卻總是無法持續地體驗。從沒人能夠給你一個讓幸福常駐的法子。
四、或許你時不時地體驗到幸福快樂,可那些體驗往往只是真幸福的仿品。
五、你覺得好像其他所有人都比你幸福,而且因此顯得你更不幸福了。然而,光鮮的外表下可能隱藏著殘忍的事實。
六、到底什么是幸福?如果你對自己誠實到殘忍的地步,會發現自己真的不知道,問題看似不難,但事實上我們并不十分清楚。為什么呢?因為你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幸福到底是什么”。如果你連目標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擊中呢?
3
謊言、幻象和故事
你之所以沒有處在真幸福中,主要是因為你把一系列的謊言、幻象和故事當成真相了。這些謊言、幻象和故事有7個核心假設:
①有正面的情緒,例如幸福、寧靜、歡快、興奮。
②有負面的情緒,例如悲傷、憤怒、恐懼、憂慮、沮喪、抑郁。
③正面情緒是好的、令人愉悅的,我們想體驗它們。
④負面情緒是不好的、痛苦的,我們不想體驗它們。
⑤我們跟負面情緒處在“交戰”狀態。
⑥所以,我們必須采取行動,試圖控制或減少、壓抑、重構、忽視、釋放、溶解、摧毀、轉化、療愈、消除負面情緒。
⑦如果上述行動成功了,我們就會贏得戰爭、變得快樂。
但它們不是真的,它們是極具欺騙性的謊言、幻象和故事,全都是!
它們是頭腦精心制造出來的思維游戲或“心智障眼法”
以下才是真相:
①不存在所謂的正面情緒(故事中除外)。
②不存在所謂的負面情緒(故事中除外)。
③情緒無所謂好或壞、舒服或痛苦、有益或有害(故事中除外)。
④情緒就是情緒,如此而已。
⑤跟你的情緒開戰是不必要的。
⑥所有情緒都可以以“本來如是”的樣子被接納和歡迎。
⑦不必為保留某些情緒而控制或減少、壓抑、重構、忽視、釋放、溶解、摧毀、轉化、療愈、消除其他情緒。
為什么謊言、幻象和故事所提供的那些方法不能帶來真幸福?因為他們提出的東西是建立在“負面情緒是真實的、有害的,我們得擺脫它們”的基礎上。
一般生活中的專家會告訴你:負面情緒會消失,正面情緒會留下,如果只體驗正面情緒就會體驗到幸福快樂。
而這壓根兒就不是真相。
接下來請問自己如下問題,并以誠實到殘忍的態度去看待你的答案。
(1)專家們的建議、書籍、工作坊、視頻、音頻、工具、技術和療法真的讓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快樂嗎?
誠實到殘忍的答案是:沒有!
(2)你做了與追尋幸福相關的事情后,真的變得幸福了嗎?
誠實到殘忍的答案是:沒有!
(3)如果你可以說“我比從前更幸福”,你真的那么認為嗎?
誠實到殘忍的答案是:沒有!
世界沒有出現更多的快樂,你沒有更快樂,也不會進入真幸福中,除非你做出一個巨大的改變。
此書會告訴你原因,并指出怎樣才能超越幻想、持續體驗真幸福,無論你遇到什么。
“什么是真幸福?”這一直都是一個大謎團。
繼續往下看。
4
大謎團:何為真幸福?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知道:
追求“幸福快樂”是你一切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
“感受”是一切為了玩耍、探索和創造性地表達自己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
但是何謂感受?何謂幸福?
事實上,這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大謎團”。
在此書中,“情緒”和“感受”是同義詞。
我們首先看看“情緒(感受)是什么”,再談“幸福是什么”。
如果你閉上眼睛,內觀“內在空間”,你會看到什么?
你會看到一個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邊界的如如不動的廣袤空間。
內在空間可以比作電影院的熒幕,人物、場景、事件、畫面、色彩來來去去,但熒幕一直靜止不動。熒幕不等于熒幕上的人物、場景、事件、畫面或色彩。
同理,內在空間(內在電影幕)有三種現象或運動:思想、情緒、身體知覺。
你需要問自己:何謂“情緒”?
事實上,我們不可能精確定義,但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它是某種出現于內在空間的東西,飄忽不定,似乎在運動,似乎在震動。我們暫且將這種運動的、震動的東西稱之為能量。
因此,情緒是內在空間中的能量運動。
情緒有三個屬性:運動、速度、頻率。
能量在內在空間中運動時,速度、頻率不同,結果就不同。
你每天、隨時都能切實體驗到:
①在這個世界(即劇情空間)中,總發生著什么;
②對于發生的事件,內在空間中的能量會相應地按照某一方式運動;
③而且,能量的運動會調至某一頻率;
④出現新的事件時,第2、3個步驟會重復;
⑤因此,你體驗到了不同的情緒。
當你處在童年期時,你能覺察到內在空間中能量的運動以及頻率,但卻沒有參照點去評判這些情緒的好壞。對于那時的你來說,這些情緒僅僅只是“能量的運動及頻率”,僅此而已。
就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一樣,你必須通過后天的學習才能將“頻率”定義為“好的”或“壞的”、“愉悅的”或“痛苦的”、“感覺好的”或“感覺差的”。
因此,當你說“我很沮喪、難過或者快樂”,其實你是在說:我覺察到情緒能量正按照我稱之為“沮喪、難過或者快樂”的頻率和方式在內在空間運動著。
人們所謂的幸福僅僅是內在空間中的某種能量,這種能量有其特定的運動方式和頻率。
如果你說“我想要快樂”,實際上你說的是?
……是只想一直感受一種情緒頻率?
在某些靈修門派、神秘學領域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是的”。他們將這種情緒稱之為極樂、狂喜或者涅槃。
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是的”。
這是之前為什么要闡述情緒對于“讀小說、看電影、看比賽以及玩耍、探索和創造性地表達自己”有多重要。
只體驗一種情緒頻率,你會無聊的。而且“人類游戲”那么有趣、豐富,這樣你就虧大了。
真幸福體驗的不是有限的情緒,而是全范圍的能量運動方式和頻率,不命名,也不評判正負、好壞、舒服或痛苦、感覺好或感覺不好。
你已經體驗過很多次真幸福了,只不過自己沒意識到而已。
比如玩過山車:當你玩過山車或游樂園里的其他高速項目的時候,如果你喜歡那種體驗,你會體驗到很多情緒:恐怖、有趣、腎上腺素、興奮……
你不會停下來,評判“這種情緒很好,那種不好”。你只是感受著。而且你也喜歡“只是感受著”。那些情緒像過山車一樣飛快穿梭著,沒有名稱、不予描述、不加評判。
所有情緒合成一個和諧的、令人愉快的“整體”。
那就是真幸福!
在玩過山車時,你更愿意體驗“某一種”情緒呢,還是“某幾種”情緒呢?
不,兩者都不。
再比如讀一本很棒的小說、看一部精彩的電影,你會體驗到很多情緒(悲傷、欲哭無淚、糾纏不已、快樂、甜蜜、壓抑、惆悵、纏綿悱惻等等),你只是感受著這些情緒,沒有名稱、不予描述、不加評判。你只是感受著。而且你也喜歡“只是感受著”。
那就是真幸福!
如果電影所引起的情緒很單調,你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心智障眼法”會把內在空間中的各種能量運動及頻率打扮成我們喜歡的正面情緒或我們排斥的負面情緒。
5
心智機器
是一種我們稱之為“心智機器”的東西創造了這些二元對立(正面情緒或負面情緒、好受或難受、愉悅或痛苦)的幻象。
而所有的機器,包括電腦,都是按照規則、程序和算法運行的。心智機器也是這樣。
自你出生起,心智機器就一直觀察著你的生活,然后將觀察所得添加到數據庫中,建立并存儲規則、公式、校驗程序和算法。當某個事物出現時,心智機器也會像谷歌一樣,快速地在數據庫中搜索、運行程序、應用算法,然后輸出搜索結果(讓你意識到)。然而,通過心智機器檢索出來的“結果”只不過是“故事”罷了。這些故事通過觀察內在空間及劇情空間所得,并通過思想、情緒、知覺表達出來。當心智機器觀察到內在空間或劇情空間出現的事物時,一個程序開始運行,并試圖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①這是什么?②它意味著什么?③我該如何反應?
在你整個生命歷程中,心智機器一直在:
?觀察那些出現在內在空間或劇情空間中的事物
?問三個問題
?根據數據庫、程序、算法回答
?儲存所有事物及其答案(數據庫因此得以不斷豐富)
?不斷升級程序和算法,效率越來越高
?讓“響應——輸出”過程越來越自動化
心智機器要想運轉,必須得:
?將所觀察到的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
?用詞匯給這些部分貼標簽
?為這些部分建立故事
?將這些部分及與之相關的詞匯、故事存儲到數據庫中
心智機器會將觀察到的所有事物(各種物體、各種情緒)分出類目(分類會一直持續下去),并將這些類目存儲在數據庫中。當數據庫中既有的項目再次出現時,心智機器能瞬間處理完“三個問題”。反之,當心智機器無法識別某一事件時,它的響應速度就會慢很多,輸出的結果可能不準確、沒有幫助。
因此,當出現某事物時,心智機器問開始第一個問題“這是什么”,然后瞬間匹配到答案、告訴你相關故事、輸出名稱。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它意味著什么”,心智機器需要根據記錄在數據庫中的過往經驗、斷定它的意義和重要性。當處理對象出現在劇情空間,即對象是人、地點、事件的時候,第二個問題會顯得非常復雜。但如果處理對象是內在空間的情緒,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了。心智機器只需按照“正面-負面”、“愉快-痛苦”、“有益-有害”的標準進行判斷即可。
劇情空間出現某事物→生起情緒→這是憤怒→這感覺不好。
能量的運動及頻率本身是純粹的、原生的、未加工的。它沒有告訴你“這是憤怒、這是沮喪、這是抑郁”或“那是幸福、那是祥和、那是寧靜”。純粹的、原生的、未經加工的情緒(純原體驗)一直是它原本如是的樣子——能量的運動及頻率。沒有好壞之分、愉悅痛苦之別。
心智機器的障眼法把以下兩種成分緊緊綁定在了一起:
成分1:能量的運動及頻率本身,即純原體驗;
成分2:心智機器對純原體驗編造的評判性故事。
如果你將純原體驗從名稱和故事中分離出來,或者采用更好的方法——一開始就不連接在一起,你就能體驗到純原體驗。即真幸福。
小結:
⑴為了回應劇情空間所出現的事件,內在空間中的能量會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式運動并調到特定的頻率。
⑵這就是純原體驗。
⑶純原體驗從來沒有名稱。
⑷純原體驗無所謂正確、錯誤或不舒服。
⑸純原體驗就是其本來如是的樣子。
⑹心智機器一直監視著純原體驗。
⑺心智機器給純原體驗貼標簽、編故事、評正負。
⑻我們把評判性的故事當作真相。
所謂憤怒、沮喪、悲傷、抑郁、恐懼、寧靜、興奮,甚至幸福,統統都溶解并化成了——真幸福。所有情緒融合成一股受歡迎的流動,這種融合比玩過山車、讀精彩的小說、看精彩的電影更精彩。
如果真幸福的秘訣就是“不加評判地體驗純原體驗”,那么我估計大家會拼死命地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怎么操作?
繼續往下看。
6
真相病毒
在人體、計算機領域,“病毒”為人熟知。
人體病毒影響的是細胞,計算機病毒影響的是計算機數據、資料、程序。
這里提出的“真相病毒”就是來影響心智機器的數據庫、程序和算法。
真相病毒的運作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真相病毒進入心智機器的數據庫,將純原體驗與故事分離。
第二階段:真相病毒阻止新的故事與純原體驗綁定。
直到剛才,心智機器一直都在自主自動地運作、對內在空間中的情緒能量施展它的障眼法。而你也覺察到了它所輸出的內容——評判性的故事。因此你一直在體驗正面或負面情緒。在這一刻之前,你從來沒有認真檢視這一切。你從來沒有懷疑過那些故事的真實性。
所以,既然你讀到了這里,有兩件事正在發生:
一、心智機器中的數據發生了改變,現在已經有了前所未有的數據,即:(1)正面和負面情緒不存在;(2)它們僅是能量的運動;(3)心智機器是怎樣運作的。
心智機器在試圖回答“三個問題”的過程中,一定會掃描它的數據庫。所以,只要簡單討論一下你的發現,就能顯著地改變心智機器的運作方式。
二、隨著新的數據得以加入到心智機器的數據庫,以及真相病毒的持續運作,心智機器中的程序和算法正在被添加、刪除或修改。
因此,當心智機器觀察到內在空間、劇情空間的事件時,會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回答第一、二個問題。
因為本書將真相病毒引入了你的心智機器。
隨著真相病毒的運作及內在空間內容的變化,有兩件事發生:
(1)心智機器將會觀察到變化。
(2)你將會目睹到變化。
這雙重的覺察會為真相病毒裝上渦輪增壓,讓它的影響更快速、更強烈。
隨著你對內在空間的覺察力越來越強,你會親眼看到純原體驗與故事的分離過程。
那種體驗酷斃了!它到來的那一刻將使你終生難忘。
最終,為了支持這一過程,我希望你們做一個練習,這個練習一共分為5個步驟:
第一步:花一分鐘時間,放下書、閉上眼睛、覺知內在空間。
第二步:請再次閉上眼睛,覺察內在空間。如果你能覺察到情緒能量正按某種方式和頻率運動,觀察它,用自己的體驗去驗證我關于運動、頻率的說法。如果沒有出現任何情緒能量的運動,請花點時間回憶或想象一次能讓你情緒翻涌的事件。或者等下次情緒波動時,觀察它。
第三步:如果內在空間中的情緒是被綁定的結合體,認真觀察它,看看是否故事正在跟純原體驗分離。
第四步:等你應用以上幾步一段時間,內在空間的活動便會慢下來,因此你能夠更容易地看見心智機器的內容和操作過程。
當你再次體驗到所謂的負面情緒時,潛入其中,去感知相應的純原體驗,專注在感知能量的運動及頻率上,你將會發現,被稱為負面情緒的純原體驗和被稱之為正面情緒的純原體驗之間的差別并不大。
第五步:無論在任何時候遇到任何情緒,觀察它,等待故事與純原體驗分離。
7
平息噪音
心智機器的這種活動——懷疑和無窮無盡的提問,成為噪音。
體驗真幸福不依賴于外部的環境。
我們講的不是溶解情緒或對情緒進行任何處理。我們討論的是體驗情緒——所有的情緒,沒有成為、標簽或評判性故事。
8
跨越鴻溝
每個人的跨越之旅——從A點到B點,從幻象到真幸福——都不太一樣,但一般有如下幾個階段:
真相病毒的介入——心智機器的不穩定——調試——心智機器的穩定——真幸福。
整本書講述了一個心智和思維轉變植入過程,所以你無法隨手翻一頁或信手拈來就看,寫作風格和《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一樣采用心智喜歡獵取好奇的方式進行,讓讀者有種過山車的恍惚又腦洞大開的感覺,如果說《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是一場必勝仗的戰略布局,《快樂終極指南》就是這場戰略布局的執行實施者,是根基又是目的。
有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竟必幸福不是讓你排斥的東西。而真幸福卻又何償不是我們心靈最深處的初衷?
幸福不是得到你想要的,而是感恩你得到的。
生活中我們時時都在得到:一份早餐,一份信任,一份評價,一種情緒,一份心情,一種境遇,一種狀態,一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