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談論抑郁癥時,經(jīng)常不自覺會把自己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頤指氣使地去說如何診斷鑒別,又或者是為該用哪種治療方法去爭辯個面紅耳赤。而從來不曾和他們站著一般高,說普通人就能懂的話。
就像我們在說起一個人發(fā)燒一樣,更多的只是在陳述他出現(xiàn)了怎樣怎樣的癥狀,但是并沒有搞清楚這個人為什么會得病,抑郁癥也是如此。不管是DSM-5,還是ICD-10,主流的教科書都是在促使我們?nèi)W會如何判斷這個人抑郁的嚴重程度有多重,抑郁持續(xù)了有多久。可是并沒有教大家怎么去判斷抑郁癥是怎么來的。
事實上對于抑郁癥這種病因尚未闡明的疾病,過多的解釋反而會讓人迷茫,不知所措。不過在聽完老布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讀抑郁癥的課程,又不禁感嘆心理學真的很神奇,我從未從這樣一個角度分析過思考過。
在談到抑郁癥類型的很多很多清單之前,我覺得先有必要用一張圖來說明抑郁的情感體驗所包含的兩部分內(nèi)容:
壞事已經(jīng)發(fā)生的想法,換一種說法就是在過去發(fā)生過一件不可挽回的事件,譬如親人過世、遭遇創(chuàng)傷性事件(如車禍)等等。
抑郁癥類型清單
1. 因“喪失”而導致的抑郁;
2. 源自于“內(nèi)疚感”的抑郁;
3. 由于低自尊而產(chǎn)生的抑郁;
4. 充滿憤怒的抑郁;
5. 病理性人格特質(zhì)繼發(fā)的抑郁;
6. 與創(chuàng)傷性事件相關的抑郁。
“喪失”顧名思義就是失去的意思,失去戀人,失去工作,失去愛物,不是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是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重復么。
第二種是內(nèi)疚感,不細說。
第三種指的是一個人在自尊方面存在問題,在《戰(zhàn)勝低自尊》一書中對自尊是這樣定義的: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對自己的想法,以及我們賦予自己的價值。那么低自尊則是你對以上的這些有著較為負面的評價。
第四種充滿憤怒的抑郁也是很常見。可能大家很難理解,有心思去發(fā)脾氣去發(fā)怒在怎么著也跟抑郁搭不上邊吧,其實不是這樣的。這類患者的確很容易憤怒,但他們并沒有把這種憤怒表達出來指向該自己不滿的事或物,而是轉(zhuǎn)而將憤怒指向自身。這種的一種做法也是防御機制,叫做把攻擊轉(zhuǎn)向自身(專業(yè)名詞準確叫啥我也不是特別清楚)。像臨床中有些自殺案例就和這個有關,有了殺死自己的想法自然就是把攻擊轉(zhuǎn)向自身。
第五種是一種人格特質(zhì),這類人呈現(xiàn)出比較嚴重的被動性,往往會把自己的情況搞得很糟糕。
第六種是創(chuàng)傷性事件,這個患者本人可能是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受害者,或者說他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曾經(jīng)是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受害者,延續(xù)下來這個患者可能會患上抑郁。
創(chuàng)傷性事件不單單會影響當事人,更有可能延續(xù)到下一代人。盡管這種創(chuàng)傷并沒有當事人當時所遭受的那樣無法承受,他們自身也試圖去掩蓋和忘記它們,但這些仍然存在于個體的無意識中,通過“言傳身教”向后代傳遞。舉個不是很恰當?shù)睦樱裎覀兏篙吶绻馐苓^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的,盡管后面條件變好了,但我們這一輩也還是會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
抑郁癥常見防御機制
1. 理智化
理智化,不斷地用各種各樣的術語和理論來武裝自己。比如一個來訪者說自己頭疼,感覺自己腦髓那里出了問題。這樣用一些專業(yè)術語來防御自己所遭受的情感體驗的做法,就是比較典型的理智化。
2. 回避
回避一切可能讓你感覺到痛苦的東西。不去回憶失戀的場景,不去回到那個傷心之地,不去提起那個人。
3. 壓制
試著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的伴侶喋喋不休的在數(shù)落你的不是,什么你總是不從Ta的角度考慮問題,什么你總是很自大,而這些指責都是毫無根據(jù)的,你首先會想到的就是為自己辯解,繼而這種辯解會演變成爭吵,最后鬧得個不歡而散。
當然也有一種做法就是壓制住自己想傾訴的欲望,默默地忍受委屈,等到雙方的情緒慢慢平復后再就事論事。
另外,當患者不斷地講述關于藥物治療方面的情況時,治療師可以這樣說:
“藥物治療確實很重要,但如果我們一直專注于藥物治療或者你腦子里存在的問題,就沒法去了解抑郁背后存在的信息,這對于我了解你的抑郁癥是怎么回事是有妨礙的。”
如何評估抑郁癥的嚴重程度
1. 自我功能完整性:
? 抽象思考能力
? 思維整合能力
? 現(xiàn)實檢驗
? 自我保存能力
2. 自我力量:
? 情感容忍力
? 沖動控制
? 初級過程思維容納力
3. 客體關系
4. 超我:內(nèi)疚/羞愧
5. 其它:記憶力
判斷抑郁癥是否應該用藥,先評估“情感容忍力”、“抽象思考能力”和咨訪關系質(zhì)量。如果三者都不錯,則建議心理治療。
推薦讀物
《自殺:社會學研究》,Emile Durkheim
《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御》,Jerome S. Black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