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到現在,我在公司的業務上,做了很多的構思。不過,大部分都源于自己閉門造車,并沒有比較科學的構思。理論的學習還是很重要的。就像投資一樣,如果我不讀一些書本,借鑒前人的智慧,我估計很容易遭遇重大損失。
從現在開始,我應該關注兩方面的學習,即公司業務戰略和人事系統。
從創業至今,我都是一個屬于業務型老板。我直接管轄著公司的業務線,或者說,我直接帶著公司的人員來做業務。這導致我一放手業務線,業務線就會崩塌死亡。但是我一直沒人請這個現狀,一直責怪其他人不夠努力,不夠聰明。但這其實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站在一個老板的層面,來定業務戰略,來進行人事體系搭建。人事體系的搭建,不意味著你劃分好幾個部門,定好人員就完事了。這里面涉及到的功夫,沒有一定學習和鉆研,是成不了氣候的。
我一直覺得做電商苦,想跳出來,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其實是個誤區。我之所以覺得做電商苦,是因為我天天做業務,我事必躬親,導致我在繁瑣細節中出不來,無法提升自己,陷入了困境。我想過單獨做一個項目,另外開一個公司,但是,其實這個是偽命題。我在電商公司都無法做一個真正的老板,我再開其他公司,仍舊會是一個業務員。所以,問題的根源不在業務線,而在于我不懂如何做老板。
所以,接下來的時間,我需要好好鉆研這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得知道,我這個公司是干嘛的。
我之前一直犯了一個錯誤,我告訴我的員工,公司也不知道能活多久,好好做,多賺點錢;好好加油,多提升自己,免得以后離開的時候找不到工作,等等。一個老板如果經常這么說話,說明他是個沒有長遠目標的老板,他非常短視,他會專注于掙快錢。這是非常危險的。這也導致,我幾乎招不到人才過來。我只能憑借關系,拉攏一些直接認識或者間接認識的人過來。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將很難實現突破。
那么,我開這個公司,到底是出于什么?這就必須牽扯到一個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了。使命和愿景確定了,我們才能去制定我們的業務戰略。如下圖(源于朱一帆混沌大學PPT)
所以,我需要先明白我公司到底是為什么而建立(使命),我們需要從事業中獲取什么(愿景)。我一直都以為自己是個極度自信的人,甚至在大學曾定位自己“自信到有些張狂”。實際上,真是如此嗎?從目前創辦公司來看,我應該是個不自信的人,甚至可以稱為自卑。我不敢大聲喊出自己的使命和愿景,我擔心應聘者看不起我們小公司,我面對京東采銷時害怕他們知道我們規模才9個人……這很像我初到玉林高中讀書時,看著身邊很多人是官商子弟,是城里人,我就會陷入自卑。自卑的直接表現就是,希望掩飾或隱藏自己,讓別人以為自己還不錯。問題是,我為什么要自卑呢?我30歲的年齡,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毛頭小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還幫助其他人,讓他們擺脫貧困。我應該自信的面對。這說明一個問題,我做對比的對象,出了問題。就像我在玉林高中讀書一樣,我之所以感到自卑,是因為我將自己的家庭和他們的家庭做對比。我是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家里吃頓肉都是困難的事,我去跟城里人比,去跟官二代和富二代比,怎能不自卑呢?最后,我也不知道如何克服了自卑,跟其他人沒有了什么隔閡,反而跟一些官二代和富二代玩得很好。這也是是因為我敢于接觸,也敢于相信自己不比他們差吧。
如今,我又遇到了這個問題。面對應聘者、京東采銷甚至員工時,我會潛意識的與比我優秀比我體量龐大的公司做對比,我害怕被人瞧不起,所以我潛意識讓我自卑與偽裝。可是,我為什么要進行這種對比呢?我為什么不和他們比人效呢?我為什么不和他們比夢想呢?我為什么不能和他們比潛力呢?所以,我需要思考,我這個公司到底應該是個什么樣的公司。
嘮叨了這么一大堆,還是沒進入正題。好的,直接切入吧。
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公司呢?我一直沒有好好的想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我總是覺得,趁京東還活著,多掙點錢。我給其他人也都是這么傳遞的。試問,我們連這個公司都做不好,以后還能做好其他公司嗎?
電商公司,能做大的,也有不少。比如,寶尊電商。我雖然不能像他們一樣成功,但最起碼,我要有一個目標。比如,我要做到多少人,要做到多少業績規模,等等。當然,這些都是比較短視的,或者,我們只能稱之為短期目標。比如,我2019年的業績目標是3000萬,人數達到20人。這些不應該早早制定,我們應該制定我們的使命和愿景。
我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公司,這決定我們的使命和愿景。電商公司分很多種,有一些甚至跨越了電商的概念,成為了實體。先從電商來說,電商分為三大類公司,分別是:品牌商,代理商,代運營公司。
品牌商,主要是只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獨立去運作。當然,這里一般指的是貼牌生產的品牌,不具備有自己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這一類公司,就是以前的淘品牌。只不過在傳統品牌的沖擊下,這類品牌已經存貨的非常困難了。但是,如果我們能錯分市場,去把傳統品牌沒有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品牌,給補充起來,那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代理商,主要是代理他人品牌。他人品牌,又分兩塊:傳統大牌和不知名品牌。傳統大牌一般都是比較困難的,一方面,難獲得代理權,另一方面,利潤低。如果能找到有品牌優勢,又有足夠利潤空間的,倒是可以嘗試。而不知名品牌,容易獲得授權,利潤也高,但特別難運作。這一塊適合做探路石,測試一些產品是否可行,再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是否轉化成自有品牌進行運作。為什么不直接用自有品牌測試呢?因為自有品牌下單生產需要較長時間,而且,下單數量較大,比較難運作成功。
代運營,是指自己不開店不囤貨,只負責替其他店鋪進行運營管理,再從業績或利潤中,抽取一定提成。這類型的公司,負擔非常小,但是盈利也比較難。以寶尊為例,每年代運營所取得的店鋪業績非常高,但是公司所獲得的營業收入卻非常低,而最終所獲得的凈利潤,則更低了。這類公司也有它的好處,我們可以通過代運營多個店鋪,多種品類,接觸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從而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空間。當然,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新建其他品牌。
以上三種形式,我們現在具有了第一種和第二種,還沒有接觸過第三種。具體我們公司要做哪一種,還是說三種都同時運營,還需要大家一起討論。
業務模式建立起來了,那我們是否應該好好考慮平臺了呢?比如淘寶和天貓。我以前一直不愿意接觸淘寶和天貓,因為覺得他們利潤低。其實,這都是因為自己缺乏運營經驗所導致的害怕。也有很多人說京東沒錢賺的,我們還不是運作的很好。所以,在嘗試之前,我們是需要進行全面的調查,而非聽取片面言論。
那么,接下來,我們就需要討論,我們是否應該進軍淘寶、天貓、唯品會、拼多多等平臺了。與2016年不同的是,那時候是我作為老板去研究,現在是我們可以招聘優秀的人員來運營。所以,老板應該是管業務戰略和人力資源的。
阿里系,我們肯定是要開始觸碰的。至于唯品會和拼多多,這個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考察。不要害怕出差,不要害怕去挖人。自信的去做,用夢想去感召別人,再用金錢去吸引別人。
除去這些主流品牌,我們也需要去注意細分平臺或者其他渠道。比如云集,比如貝店等社交型平臺。當然,之前紅極一時的微商模式,其實也是有嘗試空間的??傊?,我們不能因為老板的精力和業務能力局限,就讓公司陷入這種局限里面。我們需要人才加入,我們需要進行公司重組。
當確定好以上的基本問題,我們基本就可以制定使命和愿景了。然后,再根據業務線,制定價值觀,完善公司的各個組織架構,再出來人事的考核形式,最后再以這些來招募優秀人才。如果一切發展順利,我們應該是可以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