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古代的歷史文化,尤其是考古非常感興趣。自己經常去一些博物館和歷史遺跡參觀。最近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和敦煌莫高窟在成都的特展以后,對歷史文物及其保存修復技術就更感興趣了。
今天有幸聆聽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的報告,覺得意猶未盡,寫下這篇文章。
修復壁畫,首先要了解壁畫的繪制過程。
工匠首先在巖石上用粗制纖維或制成的粗泥抹上10厘米左右的地仗層,為了使壁面更加平整。接著再在地仗層上抹上一層粗泥、細泥,最后在細泥層上底色層。然后就可以作畫啦。
那壁畫殘損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所長為我們指出了可能的殘損以及產生原因。
由于莫高窟的巖石多為鹽堿類巖石(西北地區有鹽堿地),因此當濕度和溫度產生變化時,就會使巖石中的可溶解性鹽分析出或溶解,當鹽析出后,畫面層就會產生凹陷、凸起。
具體原理見下圖
實驗人員反復改變濕度,從1%到35%不等,我們發現當反復改變濕度以后,試塊開始產生裂紋,這就是起泡、產生龜裂紋的主要原因。
還有顏料層剝落:
另外還有一些殘損,比如煙熏,還有水漬、泥漬、畫面顏色變淡、動物破壞等。
那我們怎么修復由濕度改變引起的起泡和產生龜裂紋的問題呢?
最主要的思路就是將地仗層中的鹽分析出,研究人員通過先使地仗層中鹽分溶解再吸收水分的方法實現了目的。
他們先向地仗層注入配置好的溶液溶解鹽分。
再將脫鹽板放置在壁畫附近吸收壁畫中滲透的水分一直到吸收板上鹽分濃度不再增高為止。脫鹽板制作如下圖:
整個過程十分的復雜,我在這里只是簡單描述了一下過程,中間很多步驟我都省去了。
這個技術手段被廣泛用在了壁畫保護中。
但蘇伯民先生也向大家強調了文物修復的原則:維持其現狀。一些壁畫出現殘損,只要殘損可以長期保持穩定,就不需要做修復手術。
這次的講座我聽的意猶未盡,希望以后有機會能深入了解壁畫、文化保護,并參與到文物保護宣傳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