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死看的很開,也看的很淡,能夠自然接受和坦然面對。當體檢有12項指標異常后,我還是很緊張,漸漸開始和醫院打起了交道。
如果有人說不怕死,我很難相信。離死亡還很遙遠,只是假設、幻想一下,我已經開始傷心、難過至極。說不清具體舍不得什么,留戀什么,放不下什么,又牽掛什么,總之就會忍不住流淚。
以前,不敢去醫院,一聞到來蘇水的味道就莫名的緊張,生怕醫生會檢查出什么毛病來。
年紀漸長,接受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也接受了人生的世事無常。但是一到醫院,就會莫名的恐慌,思路跟不上醫生的節奏。醫生在幫我做預約檢查的時候需要填寫我的手機號碼,當醫生一遍一遍已經明顯提高了嗓門:“電話!電—話!”我才反應過來,醫生不是在提醒我有電話打進來,我自己也并沒有聽到電話鈴響。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了。
也許是為了提高醫生的看病效率,醫院現如今都是自助量血壓。看到手寫的請按“2”。疑惑了半天,找來找去找不到“2”F鍵,不知道按哪里。旁邊的人等的著急,提醒讓我按藍色位置。也是在找不到其他可以按的部分,索性只管按下去。屏幕提示停止,才恍然大悟,原來寫的是按“2”下。
其實后來回顧發現其實這部分因為經常有人按字跡都已經模糊了。也許我本來就是一個后知后覺的人。要不然就是老年癡呆提前了。
當我開完藥,被醫生告知兩種藥怎么服用時,我提出幫我寫下來。醫生頓時瞪大了眼睛,一臉的鄙視:“難不難為情?!”
沒敢繼續跟醫生辯解,默默的走出了診室。為此我郁悶了好久。
對于患者來說,身體哪怕微小的變化和不適都非常重視,而醫生早就見怪不怪了。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向醫生傾述,描述自己病情的同時希望引起醫生的關注和認同,化解自己的焦慮和擔憂。醫生每天要面對不同層次、理解能力差別巨大的病人,有些相同內容的話要重復解釋很多遍,難免會有時煩躁。患者在經歷各種排隊、掛號、檢查時的不安、焦慮和不順暢的溝通交流等各種因素,也容易情緒激動,這大概也是醫患關系產生矛盾的根源所在。
醫生說久坐不好,熬夜不好,道理都明白。當生病的時候醫生的話還管點用,會盡量糾正。一旦知道并無大礙,吃藥有效,醫生的話就是耳旁風了。
生病的時候,我們都希望醫生是華佗再世,可以妙手回春。所有的藥都是靈丹妙藥,可以藥到病除。卻常常忽視了生病的根源。
少生病或不生病,其實我們是有選擇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