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最近在梳理 薄荷 的各個工具(包括飲食記錄、體重記錄等),并對競品做分析,取長補短。
減肥類App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就是飲食記錄功能了。因為減肥無非是「吃」和「動」兩件事,對于大多數人,尤其是國內的女性來說,「吃」比「動」重要多了,記錄飲食的比起記錄運動的起碼要多一個量級。
飲食記錄功能就是為了回答「還能吃多少」的問題。根據你的身體狀況、日常活動量和目標等信息,告訴你每天應該吃多少(薄荷把它稱為「預算熱量」),超過這個值就會長胖,低于這個值就能減肥。你記錄飲食,就能算出已經攝入了多少熱量,就能告訴你還能吃多少。
要記錄一個食物并不簡單,你得記錄這個食物是哪一天吃的,哪一餐吃的,吃的是什么食物,吃了多少。整個流程是挺復雜的,要把一整天所有吃的都記錄下來,想想都頭疼。咱們設計師的工作,就是不斷的把這個復雜的過程簡化,簡化,再簡化。
除了薄荷,分析的競品還包括:
二、展示與操作
每天吃的n個食物要怎么展示,添加食物的按鈕放在哪里,可以分成三種形式:
1、展示與操作按鈕混合排列
每一餐都有一個添加食物的操作按鈕,以及這一餐吃的n個食物……依次循環。這種方式的代表是 MyFitnessPal。
這種形式的好處是學習成本低,一看就明白要怎么操作了。缺點有兩個:
- 空間利用率低。就算這一天沒有任何記錄,也得一堆按鈕排下來,難看。(請見上圖左)
- 操作按鈕的位置不固定。每添加一條記錄,操作按鈕就往下挪一行,等你要記錄晚餐的時候,添加晚餐的按鈕已經不在第一屏了,得滑動到第二屏才能找到。(請見上圖右)
Lifesum 和 卡卡健康 采用的都是類似的形式,不過有一些改進,添加完一餐,就把那一餐折疊了。(見上圖)
2、只有操作按鈕
Noom Coach 則把展示和操作拆成兩個頁面,一開始只有操作按鈕(見下圖左),點擊餐別后再進入餐別的詳細頁面(見下圖右)。
這樣的好處是,操作按鈕位置固定了,便于操作。缺點是看餐別的明細很麻煩,要多點開一個頁面。
3、展示與操作分離
薄荷 采用了獨創的方式:把展示與操作分離。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
- 展示區域在屏幕上方,操作區域在屏幕下方,看和操作都方便;
- 空間利用率高,在沒有記錄的情況下,不用放一堆的按鈕。空白的地方可以放引導語或引導圖;
- 操作按鈕固定,便于操作。
這個方案的缺點是,學習門檻略有些高。綜合三種方式,這種方案是最為合理的。
三、搜索
搜索聽上去好像挺簡單,不就是輸入關鍵詞然后得到搜索結果嗎?實際上要比這復雜得多。
搜索頁面可以分為四個狀態:
- 默認狀態(鍵盤沒有彈出來,見下圖左一);
- 開始輸入狀態(鍵盤彈出來了,還沒有輸入字符,見下圖左二);
- 正在輸入狀態(已經輸入了字符,見下圖左三);
- 搜索結果狀態(點「搜索」按鈕后得到的搜索結果,見下圖右);
這四位哥們兒可不是路人甲,江湖上人稱「搜索四君子」,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且聽我細細說來。
1、默認狀態
用戶點了搜索之后,并不急著讓他輸入文字,而是盡可能的減少他的輸入,最好是不用輸入也能找到他要的食物。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常見」這一欄了。
對于新用戶,「常見」里會放米飯、蘋果等最常見的食物。等他自己添加過食物之后,我們會把他的最新添加過的食物排在前頭。
p.s. 由于歷史原因,想做的功能太多,導致目前這個頁面有點亂,邏輯上也不太合理,接下來我們會想辦法改進的。
2、開始輸入狀態
到了這一步,用戶還沒有輸入字符。
對于新用戶,會列出熱門的關鍵詞,這有兩個好處,一是為了提示用戶該怎么填寫關鍵詞(潛臺詞是:你要填寫食物名稱,而不是「蘋果的熱量是多少?」這樣的長句),二是為了降低用戶初次嘗試的門檻(不用打字就可以試試看)。
等他搜索過一次之后,就會有搜索關鍵詞的歷史,便于下次繼續搜。
3、正在輸入狀態
我們可以將鍵盤右下角的按鈕,設置為「搜索」(見上圖中,鍵盤右下角的藍色按鈕)。這既便于用戶操作(打字的時候手指在鍵盤上,打完字點鍵盤右下角按鈕是最近的),也能省掉一個搜索按鈕的空間,何樂不為呢?但有些小白用戶就是找不到,iOS的還好一些,畢竟顏色對比明顯,Android的就難說了,天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樣的鍵盤啊。
所以我們得有個Plan B,萬一小白用戶真找不著鍵盤上的搜索按鈕,也能正常的使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搜索框的旁邊再放個搜索按鈕唄,可那兒已經有個「取消」按鈕了(關閉鍵盤,返回到默認狀態)。既然名花有了主(搜索按鈕),又有了閨蜜(取消按鈕),那只能在下邊,仰望著名花,做個安安靜靜的備胎。(貴圈真亂啊,┑( ̄Д  ̄)┍)
即使是備胎,也要做一個有上進心的備胎!當你在搜索框里輸入一個「牛」字的時候,我就提示你想的是不是牛奶、牛肉、牛肉干、牛油果、牛角面包……只有想名花之所想,思名花之所思,備胎才有望轉正啊!這就是一個備胎的自我修養。搜索界里稱之為「搜索框提示」。
作為一個有上進心的設計師,當然希望做搜索框提示,可目前后端的資源有限,希望薄荷能早日推出這個功能吧。
4、搜索結果狀態
搜索結果的頁面都長得差不多,沒啥好說的。用戶點擊了某個食物之后的結果卻差別很大,分為兩類:
MyFitnessPal 和 Lifesum 都會從右到左 push 進來一個新頁面,在新頁面里選擇食物的份量(見上圖)。薄荷、Noom Coach 和卡卡則是從下往上 present 一個模態窗口(見下圖)。
新頁面和模態窗口,哪種形式更好呢? 新頁面的好處是便于展示,MyFitnessPal 和 Lifesum 都在這個新頁面里展示該食物的詳細信息;模態窗口的好處是便于操作,Noom Coach 和卡卡的確認按鈕都放在屏幕的下方,便于操作。(MyFitnessPal 的確認按鈕放在了屏幕右上方,難以點擊。)
我認為,在添加食物的過程中,食物的信息并不重要的,甚至會影響了主線,把用戶帶到岔路上去了。操作便利的優先級要大于信息展示。也就是說,在這里,用模態窗口更合適。
薄荷的模態窗口花了點心思,除了可以點擊確認或取消,還有手勢操作:向上推的時候,打勾按鈕周圍會畫一個圓圈,當圓圈畫完的時候,就表示你確認了(見上圖右)。同樣,向下推的時候,叉叉按鈕周圍也有一個圓圈(見上圖左)。
四、逐個添加 vs 批量添加
通常一餐飯里會有三到五個食物,在添加的時候,就有兩種方式:
- 逐個添加:先選餐別,添加第一個食物,返回。重復一遍來添加第二個食物,重復一遍來添加第三個食物……
- 批量添加:先選餐別,添加第一個食物,第二個食物,第三個食物……全部添加完,點「完成」后返回。
顯然,「批量添加」比「逐個添加」更加合理,因為多個食物只需要點一次餐別,節省了操作。除了 MyFitnessPal 是逐個添加的之外,其他都采用了批量添加。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批量添加時,添加完第一個食物,怎么告訴用戶「添加成功,請繼續添加下一個食物」呢?
Noom Coach 是在右上角放了一個菜籃子的圖標,并在圖標前面加了個數字。(見上圖左)
薄荷 的方式更妙,添加成功后,食物的圖片一邊縮小一邊落入到右上角的「完成」按鈕里。這個動畫過程就像在說「添加成功咯,再添加下一個食物吧」。(動畫過程太快,截不了圖,請自行腦補。見下圖)
五、滑動快速添加
Noom Coach 有個「黑科技」,搜索食物的時候,每個食物都帶有默認的重量,只需要滑動就能添加,非常快速(見下圖)。
而且,滑動時加號按鈕的背景色(見上圖),就是食物紅綠燈的顏色(食物的推薦等級,紅色表示別吃,黃色表示可以適量吃一些,綠燈表示可以放心吃)。真是貼心的暖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