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絡
家里人風風火火,要給表弟張羅相親。
表弟事業有成,唯一讓父母掛心的就是快四十的人了,還單著,怎能放心?
如今的婚戀市場,分門別類,按身家、學歷、容貌、資源,將人分了等級,有錢的單身漢總是很搶手,出奇漂亮的女性更容易跨越階層嫁得金龜婿。
這似乎已成共識,表弟不愁婚姻,他想要情投意合的好婚姻,這點不由讓我想到了《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
過年重讀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還與表弟分享了作者的婚戀觀:
“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是愚蠢的。”
一邊佩服作者洞察力的同時,我還發現,這本書其實還是一部好婚姻的指南。
書中的幾對婚姻:貌合神離的貝內特夫妻,各取所需的柯斯林夫婦,為私欲結合的威克姆與莉迪亞,還有情投意合的伊麗莎白與達西......
奧斯丁筆下,每對夫妻都代表著一種婚姻觀,而作者在展示英國鄉紳風俗人情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婚姻在人性推動下的差異。
真正好的婚姻并不是追求個體目標的最大化,而是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1
追求個體目標最大化的婚姻
第一對,貝內特先生和太太。
貝內特先生年輕時愛美人,就想娶年輕貌美的女子,結果他娶的女人美則美矣,腦子卻不中用,目光短淺,夫妻倆貌合神離,無法一條心。
而貝內特太太則只想嫁個有錢人。
兩人的追求,都只看重個人的目標,貝內特先生如愿娶到了美人,卻沒有感受到婚姻的幸福,因為他沒有考慮過家庭利益最大化需要什么樣的女主人。
婚后失意的他徹底頹廢,沒了為家庭出力的心,只躲在自己的殼里,一邊取笑太太的無知,一邊也讓整個家陷入別人的笑話中。
他們的婚姻是在混著日子吧。
第二對,柯斯林與夏洛特。
夏洛特,作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一名大齡剩女,無貌無財,歲月蹉跎,在家已受到嫌棄,嫁人成為她唯一體面的出路,但她知道,她的條件在婚戀市場上沒什么優勢。
而柯斯林先生,作為有地位的牧師,對上極盡諂媚,對下吹噓炫耀,婚姻于他,只是剛需而已,至于對象是誰,則取決于他的利益如何最大化。
他要繼承貝內特家的財產,也想娶他家貌美的女兒,自以為一舉兩得,豈料向伊麗莎白求婚,遭拒,于是轉身又向夏洛特求婚。
柯斯林的出現,對夏洛特來說,雖不盡如人意,但是所有可選項中的最優項,她果斷的抓住了這個機會示好,于是兩人一拍即合,快速完婚。
伊麗莎白認為夏洛特是在自取其辱,自貶身價,但夏洛特卻理性認為,自己并不是個浪漫的人,所求不過是一個舒適的家,而柯斯林的社會地位和收入能夠給她,這就足夠了。
不可否認,兩人的結合是各取所需,都是將個人的目標最大化,在那個不能離婚的年代,要求不高,到也能相安無事。若論幸福指數高低,最大可能也是平淡一生吧。
第三對,威克姆和莉迪亞
威克姆溫文爾雅,雖出生不高,卻擁有主人安排的很好的上升空間。但他貪圖享樂,一心想借助婚姻成為有錢人,企圖誘拐財產3萬鎊的達西小姐,未果后又追求財產1萬鎊的金小姐。
可以說,這就是個唯利是圖之人。
而莉迪亞作為貝內特先生的小女兒,伊麗莎白的妹妹,性情跟母親一樣拎不清,16歲的花季年齡,卻貪慕虛榮,只顧眼前,看上了外表風度翩翩的威克姆,拋棄所有與他私奔了。
威克姆當然不會娶沒財產的莉迪亞,但年輕貌美的莉迪亞滿足了他激情,威克姆只想玩玩她,等待著莉迪亞及其家人的卻是事情暴露后的身敗名裂。
那個年代家聲就是一家人的通行證啊!這時愛慕伊麗莎白的達西出現,勸導莉迪亞無果,只得從中斡旋,出大利益誘惑威克姆娶了莉迪亞,保住了伊麗莎白及家人的聲名。
而威克姆夫婦倆,卻有些不知廉恥,不僅沒絲毫不好意思,還拿別人的好處毫不手軟,趾高氣揚,衣錦還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這對夫妻,只有縱情聲色,只顧個人利益,談不上感情,更不在乎家庭,婚姻都是旁人以利益綁成,這樣的結合又有什么忠誠可言呢?
每個人,在選擇配偶時,不可避免,會考慮到階層、財富等因素,這并不世俗,而是生活需要,因為經濟基礎,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未來的生活品質。
婚姻作為人生很重要的抉擇,需要考慮的很多,而每個人價值觀不同,也會帶來婚姻觀的不同,選擇自然也不相同。
結婚的目的,是想讓生活變得更好,這毋庸置疑,但如何才能更好,讓我們來進一步探尋。
2
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婚姻
我們來看第四對,達西與伊麗莎白。
可以說這是簡·奧斯丁最喜歡的一對,對他們的心理刻畫也著墨甚多,兩人的結合既有物質基礎,又情投意合,相交的過程也頗多戲劇性。
達西每年有1萬鎊的收入,品貌俱佳,是婚戀市場上是不可多得的金龜婿,人出色到這地步,難免有些傲氣。
第一次見面,達西的傲氣就損傷了伊麗莎白的驕傲,一句“她還未漂亮到打動我的心”,徹底斷了伊麗莎白的好感,還給他戴上了狂妄自大的帽子。
達西的身價與品貌比賓利還出色,卻沒有賓利那么受歡迎,不得不說是源于達西的冷淡,對誰都提不起興趣,也因此讓人覺得他傲氣十足。
其實這是達西的保護色,他反感趨之若鶩的吹捧,也不屑于浪費時間周旋,他欣賞有思想的女性,渴望思維上的互動。
聰明機靈的伊麗莎白,當然就闖入了他的視線。
伊麗莎白語帶機鋒,思維敏捷,總是諷刺調侃他,卻又不失禮貌圓滑。
對這樣不吹捧他的伊麗莎白,達西是著迷的,但又苦惱伊麗莎白門庭低微,親眷行為不檢點;卻不知伊麗莎白輕信了威克姆對他的污蔑,惡感漸深。
達西在對伊麗莎白的感情上是感性的,但在做決定時也是理智的,在確定了自己的想法后,他選擇了婚姻的長遠利益,求婚被拒后,雖如雷擊般意外,但也沒惱羞成怒,而是積極尋找原因。
這次交鋒,兩人雖不歡而散,卻因此解開了誤會,通過深入了解,看清了對方的可貴。
伊麗莎白并不是不考慮經濟基礎的無知女,也不是對財富趨之若鶩的拜金女。面對他的求婚,拒絕是因為覺得他品行不端,看不起她的家人。
在解開誤會后,高貴的凱瑟琳夫人跑來棒打鴛鴦,伊麗莎白用自己的尊嚴維護住了達西的尊嚴,一句“他是紳士,我是紳士的女兒,我們正是門當戶對”,擲地有聲。這份自尊與獨立,更讓達西傾心。
同時,伊麗莎白也看到了達西的胸懷。他沒有因求婚被拒就覺得顏面掃地心懷憤懣,反而放下身段,禮貌周到,向她與她的親戚靠近;并在她家遭遇莉迪亞私奔時,不僅沒有躲開,還一力承擔,將她的事當作自家的事。
兩人同時為對方的品性心折,也都放下了個人的那一點得失,為二人的共同利益披荊斬棘。
婚戀關系中,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會建立深深的羈絆,一起共度難關,一起相護相惜,會讓兩顆心靠得更緊密,你的犧牲他銘記,他的成功有你一半。
經濟學家薛兆豐教授說:“ 結婚,就是辦家族企業,簽的,是一張終生批發的期貨合同。”
婚姻關系就如建企業,它需要兩人心往一處跳,力往一處使,若一方太看重自己的得失,這個整體就散了,幸福感也會與日俱減。
當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誰一輩子還沒干過件糊涂事兒呢?
跌倒了沒關系,但不要趴著不起,別像貝內特先生那樣,心中失望,就從此頹喪,自己都放棄了,幸福誰又能給你呢?
幸福的權柄是握在自己手里的,人生,可怕的不是拿到副爛牌,而是放棄了改變。
重讀《傲慢與偏見》,重新審視了我的婚戀觀,獲益良多,難怪它歷經幾百年,依然被奉為經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