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混沌初開時屢屢犯錯的頑劣與天真,童年是睜大好奇的雙眼看世界的興奮與困惑,童年是滿腦子的怪異想法卻遭大人無視和壓制的挫敗和孤獨,童年是父母長輩細細呵護和頻頻責罵中的蹣跚前行、成長。對,沒錯,童年就是前行、成長。成長中自然少不了無邪無憂的快樂,但成長更伴隨著孤獨、挫敗、憂傷、恐懼,甚至死亡的考驗。
慚愧得很,最近這十多年來,很少讀小說。七月下旬的這個雙休日,憚于高溫酷暑,足不出戶,躲在家里讀了曹文軒的小說《草房子》,竟然十分喜歡,甚至讀出了沈從文《邊城》的味道。清新的文字、舒緩的敘述、純美的意境,一個叫桑桑的男孩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成長過程。這六年,桑桑的世界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少男少女之間純凈美麗的友情,經歷家庭厄運的少年與困境抗爭時的悲愴、堅韌與從容,固執、孤僻卻善良的垂暮老人的大愛以及老人和孩子們間的溫暖互動,給難成眷屬的兩個有情人充當信使過程中感受著大人們之間充滿詩情畫意和離愁別緒的情感糾葛,在自身遭遇死神的考驗時對父子親情及生命的深切的領悟——這是少年桑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也是少年桑桑成長的最初啟蒙。
《草房子》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蘇北水鄉農村一個叫油麻地的村莊。小說的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有個性鮮明的主人公,禿鶴、紙月、杜小康、細馬,還有白雀、蔣一輪、秦大奶奶,但每個章節又都相互關聯、交疊,由全書的主人公桑桑串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溫婉曲折的鄉間故事,一幅純凈美麗的水鄉畫卷。
在太多復雜的人間世事中,桑桑經常陷入困惑與茫然。有些能懂,更多的是不懂。“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在這一串串輕松與沉重、歡樂與苦澀、希望與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長大的。”但是,在父親的眼里“沒有是非觀念的”桑桑就這樣長大了。直到1961年8月的一個上午,十四歲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學那一片草房子中最高一幢的房頂。第二天一大早,一只大船,將載著他和他的家遠遠地離開這里——他將永遠地告別與他朝夕相處的這片金色的草房子。
《草房子》被定位為兒童文學作品,標注的適讀人群是11-14歲的孩子。但它卻深深打動了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我,讓我不止一次濕了眼眶。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集合了更多的真與善,愛與美,因為它除了具有文學本身的審美價值外,更有文以載道的教化功能。兒童文學對于成年人的意義,除了它本身的文學審美價值,更讓成年人得以借兒童的視角反觀自身,回望自己的童年,梳理自己的成長軌跡,為成年人提供一個純凈美麗的精神家園。每個人都有一個像桑桑的油麻地一樣的故鄉,有著像桑桑一樣天真、歡樂與孤獨、憂傷并存的童年。桑桑在小學畢業那年離開了寄托了他所有的歡樂和憂傷的油麻地,告別了油麻地小學那一幢幢金色的草房子。油麻地在桑桑的心中是永遠的,在桑桑迷蒙的淚水中,油麻地一幢一幢的草房子,連成了一大片的金色,存入了桑桑永久的記憶中。作者借桑桑的眼睛,在淡淡的憂傷中回望遙遠的的故鄉;我們,讀者,在作者靜美的文字間遙望回不去的的童年。
油麻地是故鄉,是童年,油麻地的草房子見證了桑桑的成長過程,也承載了走出了油麻地的人所有的鄉愁。作者筆下的那一幢幢的草房子,“在鄉野純靜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樸來,但當太陽凌空而照時,那房頂上金澤閃閃,又顯出一派華貴來。”
那是我們永遠也回不去的童年。
閱讀之所以美好,除了文字本身給予的美感,還有沉浸其中的愉悅。就像這個酷熱的下午,空調將40攝氏度的高溫擋在了窗外,而清新舒緩的文字,撲面而來的濃郁的蘇北水鄉氣息以及桑桑等水鄉少年曲折感人的成長故事,則給心靈吹進一股溫潤的微風,激活柔軟,喚醒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