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張圖:
圖中的兩只熊貓憨態(tài)可掬,兩熊的對話詼諧逗樂,我們看完后在會心一笑的同時,是否也會有一些小小的思考:自己更像是哪一只熊貓?
其實,這兩只熊貓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一種中規(guī)中矩,看重事物的表面,相信所見即是所得,而另一種則是突破了表象的局限,看到了想象背后所隱藏的信息,哪怕是很微弱的線索。
兩只熊的狀態(tài),也決定了它們并不是同一類熊,而真正促成這個分化的是思考:一只熊著眼于眼前,不會花心思去考慮太遙遠的事情,無論是對過去的追思,還是對未來的展望,都不如安于當下來的舒適;而另一只熊,已經(jīng)在思考熊生,這種思考其實是一種比對,用可能性與現(xiàn)實做比對,去探討其他的可能。所以,后者看到了黑與白之外的第三種顏色,看到了非此即彼后的另一種可能。這都是前者所不具備,也不會具備的。
在既沒有意識,也不具備基本的常識時,荒謬便有可能被我們當作真理來接受。能在心里保存著那么一點點的質(zhì)疑精神,就是確保自己不至淪為他們觀點和事情表象的奴隸的最后一點可能性。價值和意義往往伴隨著主動性而存在,加入河流并成為其中平淡無奇的一滴水珠,也許根本就比不上躍身而起的浪花里的一片碎末。
只是我們大部分人眼里都只看到了黑白,腦海里只有非黑即白的邏輯,我們跟第一只熊貓一樣,會在一開始驚訝于第二只熊貓的“幼稚發(fā)問”。只是后來,后知后覺的自己必然會為之感到羞愧,這種羞愧對我們而言,是再自然不過,又必不可少的。
我們終究會為自己的無知而付出代價,或早或晚。
至此,我還是沒想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只熊貓。但我希望自己能有機會成為第二只熊貓,心里始終有個彩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