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前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雖然我們很重視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可是卻在不知不覺中說著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話,下面這三句是大多媽媽們耳熟能詳的話。
*01~再鬧,媽媽不要你了!
【案例】孩子在飯桌上不好好吃飯,媽媽教訓了他倆句,孩子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媽媽拍了他倆下,孩子放聲大哭,媽媽大聲呵斥孩子:“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分析】幼兒對成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往往是通過對成人面部表情和外部行為的認知去感受成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復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她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傷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幼兒時期,孩子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系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她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她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依戀關系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等表現。
(此案例想到我自己,孩子不睡覺一個勁兒的鬧騰就讓抱著玩兒,已經快12點呀,其實她很困打哈哈,可就是不睡要玩兒,我說你再這樣媽媽不理你了,或者就是再哄你十分鐘,如果你還這樣,我不管你了,你自己折騰吧。當把她放小床上,轉身離開準備上大床,她就哭喊說:“媽媽沒有呀,媽媽沒有呀,”我說:“媽媽這不在這兒呢嘛,怎么就成了媽媽沒有呀。”也許我說不管你、不理你,轉身離開她還小不懂,只是單純解讀為她沒有媽媽了。以后要注意用詞)
*02~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案例】寶寶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呀?”媽媽正在忙,沒空跟小寶寶慢慢解釋,便隨口就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原來,媽媽小時候,媽媽的媽媽也是這么跟她說的。寶寶聽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聲不吭。
【分析】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是從哪里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系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增強,開始對生命的起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這點做的還可以,孩子不滿倆歲,有時候玩兒游戲的時候會告訴豆,你以前是住在媽媽肚子里的,慢慢長大就出來啦)
*03~再不聽話,我揍你
【案例】超市里,寶寶不停地要這要那,爸爸不同意,寶寶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覺得很沒面子,便揚起手來嚇唬寶寶:“再不聽話,我揍你!”寶寶不但沒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厲害。
【分析】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恐嚇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性格······
(最近豆生病,喂藥喂不進去,死活不配合吃藥,好話說了一籮筐。孩子持續發燒擔心著急,脾氣很大,大聲吼她,你再不吃藥我揍你,你看看藥都吐掉,你什么時候能好啊!明顯孩子乖了很多,從她的眼神中看出來她愣住了,很怕我,接著就說媽媽我吃藥,事后很內疚可是又沒有辦法就會吼,愿以后做到不吼不威脅她)
2018.6.23~為了孩子的安全感,千萬不能說的三句話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