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茶界泰斗張天福(以下簡稱張老),大家都感嘆于他的堅持,以及他為中國茶業無私奉獻的一生。
事實上,張老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為中國茶業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且張老的愛茶之情還感動了無數旁人,讓他們走進茶葉的世界,加入到振興中國茶業的隊伍中。
因為有了與張老的一次交談,“外行人”魏文生決心扎根茶產業。因為有了與張老一樣的信仰與愛好,魏文生的妻子陳安妮與張老成為“一家人”。在與張老相識相交的十二年時間里,從好奇到尊敬,從疏到親,世紀茶人張天福用人格魅力、科學精神、身體力行感動中國,感動于魏文生夫婦。
魏文生坦言,在涉足茶行業之前,他其實是一名地產商,2004年僅是為了扶貧才接觸到坦洋工夫。此前,他從未想過將茶葉作為自己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但,自從與張老有了一次交談之后,他便迷上了紅茶世界。
隨著對紅茶的深入了解,有著華僑背景的魏文生油然而生出一種愛國情懷,誓言要恢復往昔中國紅茶的輝煌歷史與地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2006年9月,魏文生夫婦一手創立了福建元泰茶業有限公司。就這樣,一位非茶專業,沒有任何茶葉背景的“外行人”懷抱著他的紅茶夢,開始了中國紅茶探索之旅。
“張老已終其一生,現可蓋棺定論,他的成就稱當代又一茶圣實不為過。張老不朽的一生必將成為典范,讓世人銘記于心,讓茶人為之自豪!”魏文生如是說。
講述者:魏文生
福建元泰茶業集團總經理
聽聞張老離世,忍不住哀痛與悲傷
“聽聞張老走了,回憶元泰與張老交往的點滴往事,自然悲從中來,傷心落淚。張老的一生是不凡的,貢獻國家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還在堅持,要為茶人做表率,想到此事,人到傷心處,又要落淚了……”今年6月4日,聽聞張老仙逝的消息,魏文生在他的朋友圈里寫下這段話。
6月5日,魏文生的夫人陳安妮也在香港寫下了《懷念張老》一文。
6月4日,星期日中午從教會出來,打開手機便看到先生發來的短信:張老已于上午九點二十二分仙逝!雖然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還是忍不住哀痛和悲傷,似乎耳畔又聽到他老人家親切的話語:安妮,你下次什么時候再來看我?
我和先生因為紅茶認識了張老,成為茶友;后因“紅茶心情”二本散文,我們成了書友(張老還親自為我寫了序,第三本的也寫好了);更因同是基督信仰,我們又多了一種主內弟兄姊妹的友情。
每次去探望張老,張老總有說不完的話題要和我們分享。茶(特別是致力發展有機茶)、書(總在關心我最近又寫了什么、書法又學到哪里)、信仰(有時我們會一起禱告和分享圣經……遇到我和先生軟弱時他便耐心地鼓勵我們,甚至他把自己最寶貴的靈修筆記也送給了我們)……
我懷著無比敬畏、敬仰和敬愛的心情,用張老喜愛的文字方式和他老人家告別,愿他在天堂一切安好!
是的,因為茶,因為書,因為信仰,魏文生夫婦與張老之間有著不解之緣。
據魏文生夫婦回憶,他們最后一次去探望張老是今年春節他入院前。當時,張老一看到他們便緊緊地握著他們的手不愿放開,還略帶點責怪的意思說:“哎呀,是安妮啊,我以為你們把我忘了,再也不來看我了!”
△張老與安妮
△張老贈予安妮的“靈修筆記”
除了寒暄,張老依然如同昔日那般,與他們分享他生命中最寶貴的信仰:我天天禱告,凡事謝恩,我即使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也要守住我的信仰,無論如何你們也一樣要守住你們的信仰,千萬不要放棄!
“當時是我第一次感覺108歲的張老真的老了!以前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以前,張老耳聰目明,記性好,反應快,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可是那次見他,他眼睛似乎有點迷蒙,話也沒有之前那樣利索了,但耳朵還是很靈敏。”安妮回憶說,見到那時的張老,聽到張老與她交代的話語,讓她不禁想到《圣經》提摩太后書四章七節里說到: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該跑的路程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這不就是張老最好的寫照嗎?
回憶初見張老,讓自己成為“紅茶追夢人”
回憶與張老相識相交的過程,魏文生才恍然發現,張老竟是自己的引路人。
“如果沒有結識張老,沒有聽張老講述正山小種的故事,那么就沒有今天的元泰。元泰的誕生始于命運的安排,定于我自己的選擇。”元泰紅茶創始人魏文生坦言,他第一次得見張老是因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之緣故。
追溯到2004年,為了省工商聯的扶貧事業,魏文生在福安設立了“光彩事業茶葉基地”,開始從事坦洋工夫的生產工作。第二年,恰巧“福建省名優茶推廣中心”落戶福州置地廣場,“光彩事業茶葉基地”出產的坦洋工夫作為我省名優茶之一被陳列其中。更巧的是,“福建省名優茶推廣中心”揭幕當日,受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之邀,茶葉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出席了活動現場,并關注到這款坦洋工夫。
“當日,我初見張老,印象深刻,一位96歲的老人依舊精神煥發,穿著講究,待人熱情,這令我十分的驚訝。當時,張老特別關注坦洋工夫,還走到了我們的專柜前,和我講起了福建紅茶的故事。言語中,張老對振興中國紅茶的那份殷殷期望溢于言表。”魏文生回憶說,那是他第一次聽說正山小種,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對中國紅茶產生了莫大的興趣,好奇心讓他想要不斷挖掘紅茶背后的故事。
隨著對紅茶的深入了解,有著華僑背景的魏文生油然而生出一種愛國情懷,誓言要恢復往昔中國紅茶的輝煌歷史與地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2006年9月,魏文生夫婦一手創立了福建元泰茶業有限公司。就這樣,一位非茶專業,沒有任何茶葉背景的“外行人”懷抱著他的紅茶夢,開始了中國紅茶探索之旅。
踏上尋夢之路,感恩于張老的點滴幫助
啟蒙于張老,魏文生夫婦帶領自己的團隊走上了光復中國紅茶的夢之路。而后,若談及魏文生夫婦與張老之間的故事,里面充滿了小感動。
張老之于魏文生夫婦,有關愛,有幫助,也有鼓勵。
還記得2006年11月18日,位于福州五里亭茶葉批發市場的第一家元泰紅茶專賣店開業之日,張老曾作為嘉賓,出席開業典禮現場;
2007年,元泰啟動第一屆“元泰杯”紅茶世界征文比賽的時候,張老特別為元泰提了字,又作為茶通擂臺賽的專家團總顧問出席了決賽及頒獎活動現場;
2010年,為了指導元泰茶業旗下的“光彩事業永泰聯坪村紅茶生產基地”順利改建成張天福有機茶示范基地,張老曾在多次在元泰同仁的陪伴下上山考察,參與指導。當時,張老還要求原省農科院張偉光副院長參與基地的選育良種工作,以及實行指導有機茶的種植過程,推廣平價有機茶。
“盡管年歲已大,但張老凡事都親力親為。還記得張老第二次去我們永泰的有機茶生產基地考察的時候,我因有事不在現場,元泰員工為了方便我回看,還特意將張老上茶山考察的經過用手機拍成了視頻。如今,這段視頻被作為珍貴的歷史影像紀錄保存在元泰的資料庫。”魏文生說,張老的一生都奉行實事求是,身體力行,“科學不是差不多,科學不是想當然”這是張老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據魏文生回憶,張老超前意識到環境和水土保持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構建體系的“梯層茶園表土回填條墾法”。為了更好地完成張天福有機茶園的建設,張老還親手制作了“水平測坡儀”。采用該儀器可測量山地茶園的緩坡環山道路,也可測量梯層茶園的等高線,且儀器攜帶方便、操作簡單,經現場示范茶農就會使用,是建設山地高標準有機茶園的實用工具。
無償捐獻30萬,成為單人單次捐贈之最
能夠受教于張老,魏文生夫婦感恩不已。“上百歲的老者,知名的茶界泰斗,智慧的長老,我覺得張老是謙卑和友愛最好的典范。”安妮說。
是的,因為茶葉,魏文生與張老產生了聯系。此后,感恩于張老為自己的幫助,魏文生也希望能為張老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時間被拉回到2008年。那年,正是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創會之年。作為一個公益性民間組織,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在籌備之初同樣遭遇了資金問題。錢從哪里來?200多萬元的缺口如何補齊?這可難倒了張老及一批創始茶人。當時,資金同樣緊張的魏文生不忍前輩為此發愁,竟一次性為基金會捐贈了30萬元人民幣,成為單人單次捐贈金額最高的一人。
“當時元泰才剛剛成立,資金并不豐裕,為了能拿出這筆款項,我還瞞著家里人及張老,賣了名下的一套物業。”每提及當年此事,魏文生甚是感慨,也因為這個貢獻,魏文生順理成章地成為該基金會的名譽理事長。
基金會成立之后,魏文生與張老的交往變得更加頻繁,幾乎每月都會去張老家中拜會張老一次,但是如約趕會的習慣從來不敢改變。對于魏文生夫婦而言,每月能得見張老一次,聽張老涓涓教誨,他們為之慶幸。尤其是在張老在世的最后一年里,魏文生夫婦隱約感到老人家時間不多,所以,一有時間就去探望張老,多的時候一個月曾去探望張老三四次。
“能見上張老一面,這是茶人最幸福的時刻,每次與我同行的還有元泰的員工,我希望元泰的每一位員工都有機會分享到張老的茶葉人生與教誨。”魏文生介紹說。
傳播張老精神,讓張老風范長存
除了捐贈一事,2015年,恰逢張老106歲壽辰,魏文生還聯合公泰茗茶老山公益宴請福建茶人,一起為張老祝壽,并在《東南快報》刊登整版祝壽賀詞,此舉在業內廣為流傳,成為一段佳話。
事實上,這是魏文生第二次為張老慶生,魏文生第一次為張老慶生是在2007年8月18日。那日正好是元泰紅茶屋總店開業之日,元泰同仁曾一起在店里為張老舉辦了一場溫馨的98歲生日party,增進了與張老的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為了弘揚張老的中華茶人奉獻精神,元泰茶業在參與"閩茶海絲行"歐洲三國行茶事活動的過程中,還特別將張老的事跡翻譯成中英文雙語,并印成單張,連同福建茶人之家的《會歌》視頻光碟,自發地在海外傳播宣傳。當海外友人聽聞張老的故事之后,紛紛都豎起大拇指,稱贊:“Fantastic!”,并表示以后有緣到中國,一定要見一下這位神奇的茶人。
“張老是一個時代的符號,甚至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圖騰,張老的精神影響的不僅是幾代茶人,他更是一位世紀茶人。張老生命的長度、智慧的高度、修練的深度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
魏文生評價說,張老的偉大之處在于,為茶無私奉獻的一生。各路茶人,只要是以茶為名,都能得見張老,張老也十分樂于與其促膝談心。可以說,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凡夫走卒,凡是知曉張老的人,無論身份如何都對張老愛戴有佳,都愿意圍繞在張老身邊,為張老盡綿薄之力,都以得到張老“儉、清、和、靜”四字墨寶為榮。
△張老贈字魏文生“儉、清、和、靜”
如今,張老已終其一生,蓋棺定論。斯人已逝,風范長存!
【張老二三事】系列文章
▼
專欄顧問 / 林杰
撰稿?/ 黃惠
美編 / 余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