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中學時候語文老師教我們這句話的時候,覺得一陣悲涼。求學,畢業,結婚,中間能夠留在家里超過半年的時間,恐怕一次也沒有。除非像我這樣,辭職回家的,算是硬生生給了自己這么一個假期。
盡孝沒有專門時間,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尤其是女生,25歲之后還單身的話家人都有點著急了,外人也會開始不懷好意地關心了?,F在兒子結婚和父母住在一起的都很少了,女兒出嫁后能陪陪父母的時間更少。要想在婚后兼顧自己的小家、婆家、娘家,這需要經濟等方面的條件。很現實的問題在于,結婚一定要考慮對方的家庭條件,能否支撐雙方在過好自己小日子的同時能照顧到父母。如果暫時達不到,多長時間可以達到,這個時間是否可以承受。
盡孝也不是什么高尚的事情,這是人的本分。中國的家庭傳統,大部分父母為孩子付出的太多,甚至可以說是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和愛好追求,一直送到子女成家立業為止。甚至如果子女的家庭有物質上的困難,也會慷慨解囊……這樣的付出,理應得到子女的回報。所以我從不懷疑我是不是個“孝子”,贍養父母是應該的,但孝順不僅包括在父母生活自理出現困難后撫養父母,更應該包括在父母體力尚可的時候,多與父母溝通,多關心父母生活,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改善父母的飲食健康、生活衛生習慣。盡量“肉身親臨”陪陪爸媽,這些是實實在在的溫暖。
現在來說說我在家的這段日子,比較“孝順”的二三事吧:
1.遵守家庭作息規律,按時起床
家里和北京的時差將近2個小時,爸爸每天堅持晨跑,早睡早起,早上要早早吃飯然后拉一會兒二胡消遣再去上班,作息習慣極其規律,如果稍晚一點吃早飯心情都不會不好。媽媽因此也堅持早起,做出在我看來已經很豐盛的早餐。而我,盡管沒有改掉熬夜的習慣,但也堅持著7點半不到就起床,不賴床,這在我們家是一個基本的態度。否則就會引起家人對我的各種生活習慣圍攻。
2.利用互聯網技能,高性價比購物
回到家我多次給家人展示互聯網上購物更便宜買的東西質量過關,同時物流很方便。奶奶作為舊社會過來的人,在我的傳染下已經感覺當下的時代有些“魔幻”了,手機里面能干的事情太多了,“里面是不是塞了很多錢”是她的疑問。在家里我主要針對家里的生活用品進行升級,護膚的洗發的保證是性價比較高的正品,體重秤豆漿機都是家庭必備要用品牌貨,還有貨源有保證的雜糧偶爾也買買調節一下飲食。飲食這塊還多說一句,在我的各種宣傳下,家里改掉天天吃面食的習慣,主食以米飯為主。同時增加每天吃的蔬菜量,綠色蔬菜更多。現在如果覺得家里要添置什么東西,奶奶都會先提議讓我在網上買好的!
3.專職洗碗工燒開水工,近日還承包了午餐
如題,一日三餐刷鍋洗碗不停歇,燒開水不停歇,給家人端茶倒水。近日不滿足于給媽媽在廚房打下手,開始中午做菜,讓爸爸媽媽一回家就看到飯菜已經備好、只能坐下享受飯來張口的美好生活。目前已經做了兩天,家人的反饋都覺得味道不錯,更提升了我的成就感??吹剿麄兒苁娣_心的樣子,我天天都忙活很有動力。
最后八卦一下個人背景,不感興趣的人直接跳過——
照現在網絡流行語來說,我是天生患懶癌的人。家里兩個孩子我是小的那個,家務什么的輪不到我這里。性格比較恬淡平和,對于勤快、衛生、美味等詞語的底線很低。求學生涯比較順利,沒有什么后顧之憂,只要按照父母的安排好好學習即可。畢業后在北京私企里上班,感覺花著自己賺的錢太爽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過年回家待個幾天就跟住旅館一樣吃完喝完拍屁股走人。這樣的生活,我不敢去看那些煽情的視頻——“算算這輩子你還有多少時間和父母在一起”……
回到現在,辭職回家,失業、失戀,很順其自然地來了,難過之余發現生活的美好還是更多,因為和家人在一起。大房子,大床,大太陽,大馬路,人很少——這就是我們這里的地理特色,可能也影響了生活在這里的人的性格:陽光堅強,物質追求更多。這就代表沒有夢想了嗎?肯定不是。我現在更傾向于認為,無論在什么環境,一個人一直堅守的東西就是這個人的追求。而我在繁華的北京也沒忘記狠狠虐一下自己,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更加了解自己是個什么人,和“孝順還是不孝順”這個問題一樣,“你到底有沒有夢想”對我來說不是個問題,無須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