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看得見火災,但是你看不到我,雖然我為你燃燒。”——穆旦
如果這不是一種社會的普遍現象,也不會被詩人淬煉成詩了。 我在最近的一次咨詢當中,又一次看到了這種狀況。在任何一段關系里面,都是包含著愛的,哪怕是已經勢同水火的父子,父親銳意進取,而兒子恣意享樂,父親看兒子看到的是墮落,兒子看父親是另外一種墮落,人性方面的墮落,所謂“沒有生活是人生最大的罪!” 這兩人互相看對方不順眼,卻無力改變對方分毫,就這么僵持著,當強烈的愛無法送達,自然就轉化成恨了,兩個人的心中,因無望的愛而燃起熊熊烈火。
這對父子的問題在于:彼此都看不到對方的付出,也不管對方的真實需要,而一味的付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給對方,“你需要生活,所以,我,就拼命生活。“ ,”你需要工作,所以,我,拼命工作。” 這種狀況很令人錯愕,但也很常見。他們彼此都把對方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而沒有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如果是把對方當成是獨立的人,就會這樣想,“我,需要生活,我就好好的完成生活給我的功課。”“他,需要工作,他會為工作做好準備并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就是這么一個小小小的想法和態度的轉變,實現起來并不容易,畢竟有幾十年的慣性思維在那里,有兩個人的倔強執拗在里面。 必須要打破原有的平衡,而打破平衡會帶來混亂,耐受這個混亂,是雙方必須經歷的階段,此后,兩人的關系將從一個舊有的不良的平衡,過度到一個新的良性的平衡,在新的關系當中,父子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打開,能夠把對方作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來尊重,接受對方,信任彼此。
在解決親子關系問題時,我常常跟家長說,“無債不成父子”,用意是安撫一下家長早已疲憊的心靈,而在跟孩子接觸的時候,告訴孩子,“你什么也不欠父母的!” 這句話有個對偶的句式,就是“父母也什么都不欠你們的。”這一點孩子自然也能想到,如此一來, 家長與孩子,兩不相欠,各負其責。 ?至于有沒有前生后世,有沒有這個債存在,這個債是誰欠誰的?其實并不重要。不過是一句話,一個概念,能拿來助人,就很好了。 問題孩子一般性情剛烈,如果他們覺得欠父母的太多,今生無法償還,就有可能做出類似“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之類的自我毀滅的事情,這種事情放在現在,就演變成種種叛逆行為,譬如打架斗毆,沉溺網絡、賭博或毒品,等等。
在古典名著《紅樓夢》里,賈政和賈寶玉父子之間,就是一對典型的對偶關系,他們兩父子,一個追求仕途經濟,一個追逐風花雪月。求索的目標雖然不同,求索的行為則是如出一轍,賈政有多么的裝腔作勢,賈寶玉就有多么的恣意妄為!看看這首西江月“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文人的聰明之處就是能夠不露聲色的明貶損、暗褒揚,這是文人的聰明之處,亦是可恨之處!讀《紅樓夢》的時候,我嘗想,芹翁又何必如此推崇寶玉,為難賈政。 他們兩父子不過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一面鏡子的內外兩人。當然,作為文學家,他可以有個立場。而作為咨詢師,則需要保持中立的態度,不偏不倚,草莽固然難解風情,但是文人又何須嫌棄草莽。試想,一個終日無所事事的賈寶玉之類的人物,縱然才學過人,又怎可嘲笑一個養家糊口的人的終日勞作,就算是兩人都有問題,也分個孰輕孰重,能夠負擔起生活的重擔的人,更容易獲得世人的理解和尊重。
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在現實中,這鏡中的父子,近到可以幾乎觸摸到對方的手指,又一鏡之隔,遠如重山,不能夠擁抱,溫暖彼此。這種僵持會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兩人中的一個愿意做出改變,而首先伸出橄欖枝的那個人,則是有能力做出改變的人。這個人通常是那個愿意負擔起生活重擔的人,是愿意帶領家庭向前走的人。 這個人通常是父親! 圣經上有句話,"他愛得多,因此必受寬恕!",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因他愛得多,所以他在愛中所犯的那些個錯誤,終將不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