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貓》讀后感

在接過書的那刻,激動了會,甚至有點不敢相信,不是書來得太快,相反,比預期的慢了好幾個月,但是當那個期待很久的希望變成現實時,真切的又恍如夢。真心的為作者感到高興,這一路的艱辛,只有你自己最懂。

從打開第一頁,到合上最后一頁,幾乎是一口氣下來,合上書的時候不早了,頭腦卻異常清醒,腦袋里全是一個個字,一個個片段,亂竄,卻怎么也組織不了一幅完整的畫面,借著手機,斷斷續續的寫了很多片語,想作為讀后感,后來發現太感性了,只能作為日記,在冷靜一天后,希望理性了些許。。。

《我和貓》,更多的說“我”,貓是作為一個參照物,對照著我的運動軌跡,從失去自我,到認識自我,這個過程糅雜了所經歷的人,事,及所想。故事沒有特定的線索,像時光的劃痕,那么自然、真實,在那或深或淺的痕跡里,我看到了某個時候的自己,看到身邊的事物,看到了我在某個時候想表達未能表達的想法,或許只是某個時段的倒影,但足夠真實。看完故事,我記住了四個人:奈奈、牛哥、華子、“我”。

奈奈:人如其名,充滿了很多無奈,或許中間還省去了若干個。我還尚不能理解為什么會有那么大股沖力,讓彼此深愛的兩個人,就這么和平的被距離拉開。整個故事并沒有過多正面的描述這是怎么樣的一個女孩,但她始終穿插在故事的始末,通過“我'的回憶和短信里的只言片語,我能感覺奈奈是個善良、體貼的女孩,像條小溪,清澈明凈,一直流淌在故事中。雖然看似單方面失戀的掙扎和憂傷,但從“我”的痛苦中,推測奈奈所承受的不會比“我”少,畢竟彼此深愛。就像后面給我的回信中寫的“時間過去那么久了,我以為我不會再流淚了,可當看到你的信,眼淚還是難以遏止,所以回信一再擱淺.....”就是這么個女孩需要多大的勇氣說服自己去制造并接受分手的現實,而對于“我”,只有在時間里不斷的重復那句“好好的照顧自己,照顧好小花”。

牛哥:隨著女權的強化,這樣的稱呼在現實中越來越常見,在某個時刻,我也感覺自己就是這么一個“哥”,不用化妝,不需要穿高跟鞋,會肆無忌憚的開玩笑,然后沒心沒肺的笑出眼淚,會有幾個認為可以一起哥們到老的男朋友。但是就是這么個風風火火、直來直去的女孩,在面對愛情和婚姻的時候,必然的會產生很多矛盾,所以內心會有很多無奈和糾結。在現實的摩擦下,牛哥越來越本性話,我們可以看到牛哥在外形上的變化,也能體會變化下的疼痛,或許這就是成長吧。雖然牛哥和“我”的畫面總是那么詼諧,讓人覺得要是一直這么下去該多好啊,但是知己就是這樣,總是那么溫暖,不會有傷害,所以做一輩子的朋友,是做好的距離。

華子:出場比較晚,但是一直是有那么個人,就像現實中的那些曾經很要好的朋友,一段交集過后,會因為各自的生活隱去,但是當再次相交的時候,卻不會有半點生疏,一如既往。華子的形象,有點不合常態,但是時尚界的還是能理解這么個形象:柔美、獨特。整個故事寫到華子的場景也不多,每次都是匆匆的一聚,但在與“我”帶有離別的交心中,思想還是很鮮活的。對美、對夢想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后來出國后,在給“我”的信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華子,或許是華子的另一面,或許是華子的成熟,但那份對家、父母、朋友的理解,似乎達成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有那么一刻,我又感覺自己就是華子,不喜歡雨天,情緒容易變壞,情緒不好的時候會整天不說話,會寫日記,但都是給自己看。。。

“我”:關于故事中的“我”,或許是基于對現實中作者的認識,總是無法把“我”純粹地當做一個故事的角色。是的,作者是把自己的過去裝進了這本書里,不管是故事中的“我”還是其他角色,我認為都是作者的一種存在形式,而且是那么真實的存在著。整個故事講的都是“我”失戀后的憂傷和羅里吧嗦的感悟。失戀后的彷徨、無助、孤獨,到后來的對自我重新認識和回歸,我看到了愛情,親情、友情還有這個時代。

愛情:“我”和奈奈,美好的近似柏拉圖式,是的,雖然奈奈走了,走得那么無奈,最后結婚了,讓這種分離變成了永遠,但曾經那么美好,又怎么能輕易放下。蘇州的那段,青澀得有點生疼。“我”對那段感情的放不下,讓人心疼。“我”和牛哥,很難說那只是友誼,但也不能說是愛情,可是那種感覺彌足珍貴,我理解為知己。華子,那種不尋常的愛情,我還不能理解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愛情,但是我覺得它應該就像異性的愛情一樣,是荷爾蒙的分泌結果,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只是方式不一樣而已。

親情:在我們這個年紀,家承載更多的是無法回去的童年和無法兌現承諾的現在,不管是想起還是回去,多半是過得不好,索取溫暖,其實也想逞強,只是爸媽總能看出我們的脆弱,就故事說的“其實她不用看我,我就在她心里,我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就是這么一種情愫,讓我們心生無盡的愛憐和愧疚。

友情:“我”、牛哥、華子還有客串一下的朋友,沒有任何的客套話,總能一拍即合,我覺得與其說是一種了解不如說是相互的理解。就像一朋友說的:親人健在,朋友2,3就是幸福。

還有“我”和貓,感覺那是種復雜的感情,似親情,似友情,也似愛情,我不知道作為貓,“我”對它意味著什么,或許是食物的提供者,或許是孤獨的伴侶,或者是全世界。但是對于“我”,貓是奈奈留給我的一種責任,一種念想,一種生命的疼惜。“我”起先不是因為愛貓才養貓,而是養貓才愛貓,人都是有感情的,我們不知道貓是否也有,但真實的是,貓的眼神、肢體,它給“我”帶來了溫暖。我想在很多時候人和動物是相通的。

就是這些人,這些情,糅雜在這個復雜的時代,在生存的前提下和欲望的指引下,一些東西在舍去,一些東西在衍生。留給我們的是成長的疼痛。“婚姻,房子,車子,這些東西如柵欄一樣連在一起,把我們困住,困在世俗的空間里,禁錮著我們向精神世界的追求”。而我們周圍的環境,各種不真實,那么不讓人放心。周圍的人,在經過多次的文化變革后,變得沒有信仰,迷茫。而這些給我們的是生活的壓力和感情的無處釋放。

故事還有很多地點描敘,都是隨著“我”的行蹤,自然的導入,很具生活化,感覺很真實,廣州、北京、上海、大連、蘇州、深圳...有些是情緒帶動著一座城市,有些是一座城市牽動著情緒。因為在廣州生活,所以對于書中所提到的地名、公交、地鐵路線感覺很熟悉。而“我”描繪的又是那么細,就像對每道菜做法的描述,我想不會做菜的,可以拿來效仿。

當然這本書作為作者的處女作,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瑕疵,錯別字,語句不夠精準,表達手法和人物塑造上也帶入太多的感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因為這些,才讓你感覺足夠真實,真實得你可以感覺到作者是怎么寫的以及在寫作上的成長。我想這種成長也是一種認識自我的表現。

每個人都想真實的活著,可時常帶著面具,有時是自己烙的,有時是別人,但都是自己帶上的。或許那樣會感覺安全。但是我想當一只貓用大大的眼睛單純的看著你,只是希望你溫柔的撫摸,就算你帶著兇惡的面具,你也不會拒絕,因為在那個明亮的瞳孔里,你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楔子 擎蒼,你以為過了七萬年就可以快活了么? 我是青丘的白淺,也是當年的司音。今日便是拼了這條命,我也要將你再鎖上...
    女少月半閱讀 10,139評論 6 62
  • 聽完了明月的課我想了很久,能夠讓我火力全開,馬不停蹄的事,到底有哪些?首先我得明白什么是火力全開。就是讓你你...
    selina飛閱讀 392評論 0 1
  • 去年按著一天一本的速度,三天讀完了肯·福萊特的小說《巨人的隕落》,這次又用同樣的速度看完了另一部小說《世界的凜冬》...
    余小魚MsYu閱讀 209評論 4 5
  • 快到期末考試了 你是不是又驟然發現 很多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于是 你火急火燎連毛帶草地拾起 棄置已久空白如新的課本 ...
    柳雪敏在路上閱讀 30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