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的四大研究成果:
1、前景理論(視野、展望)(Prospect Theory)
4、過度自信理論(Over confidence Theory)
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的。這個理論的假設之一是,每個人基于初始狀況(參考點位置)的不同,對風險會有不同的態度。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有兩大定律:
(1)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人都變成了冒險家。
(2)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于獲得的快樂。
長久以來,主流經濟學都假設每個人作決定時都是“理性”的,然而現實情況并不如此;展望理論是描述性而非指示性的理論,它旨在解釋現象,而非分析怎樣作決策才是最好的。
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選擇,取決于結果與展望(預期、設想)的差距而非單單結果本身。即,人在決策時會在心里預設一個參考標準,然后衡量每個決定的結果,與這個參考標準的差別是多大。例如,一個人展望(預期)能得到獎金 500 元,當他的決策讓他得到獎金 500 元,他會覺得沒什么;若他有辦法得到多于預期的 500 元,多數人會審慎地考量這方法(決策)帶來的風險,以免失去展望(預期)回報;如果相反,即使他有另一個比較安全,但讓他少得100元獎金的辦法(決策),那多數人會寧可冒較大風險,以獲取展望(預期)回報。
此理論引申的四個基本結論
1、確定效應:處于收益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
2、反射效應:處于損失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
3、損失規避: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敏感。
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4、參照依賴: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由參照點決定。
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
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愿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于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前景理論還可以用來解釋一些決策現象。比如群體在獎懲決策時,獎勵往往是就低不就高,懲罰往往是就寬不就嚴。為什么會有這種向中間回歸的趨向呢?可以這么解釋:獲獎勵者并非大多數人,多少有獎金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名譽,多幾塊錢少幾塊錢人們不會太在意;受到懲罰者也非大多數人,名譽上已經懲罰了,物質上象征性地懲罰一下, 給人改過的機會。這就像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得饒人處且饒人。
在營銷宣傳中要注意如下操作。
1、如果有幾項營銷措施出臺和宣傳,應該把它們分別推出和宣傳。
2、如果有幾個價格上調的收費項目,應該把它們放在一起推出和宣布。
3、如果有一個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的壞消息,就應該一起推出,使其帶來的快樂超過帶來的痛苦。
4、如果有一個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的好消息,就應該分別推出,使好消息帶來的快樂不致以被壞消息的痛苦所淹沒。
如果有兩個匹薩,他們的配料和口味等其它方面完全相同,只不過一個比另外一個更大一點,你是不是愿意為大的匹薩支付更多的錢?
答案似乎毫無疑問是肯定的。人應該都是理性的,對于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人們總是愿意為好的東西支付更多的錢。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決策卻并不總是如此英明。
來看一個奚教授于1998 年發表的冰淇淋實驗。現在有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來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還沒裝滿。你愿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
如果人們喜歡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們喜歡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實驗結果表明,在分別判斷的情況下(評點:也就是不能把這兩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較,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決策所依據的參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們反而愿意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實驗表明:平均來講,人們愿意花2.26 美元買7盎司的冰淇淋,卻只愿意用1.66 美元買8盎司的冰淇淋。
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做決策時,并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比如在冰淇淋實驗中,人們其實是根據冰淇淋到底滿不滿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