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戲稱“我們體內就一元素周期表”。大家各種“哈哈”大笑和點贊,歡快的背后是心知肚明的無奈。
上一期《中國財富》5月刊中《自來水之困》和《民間測水行動》分別探討了我國自來水供水水質情況及民間公益組織在水安全問題中所作的努力。
《自來水之困》僅是探討我們天天喝的,理論上應該最是潔凈安全的自來水廠水質。文章并沒有直接給出關于自來水廠水質的結論,而是通過“國家標準”和“自來水處理工藝”兩個側面呈現出來的問題表達一個讓人憂心忡忡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市民除了選擇瓶裝水替代或等待政府處理完畢好像也做不了什么。
作為公益板塊的網絡編輯緣故,第二篇文章提到的創綠中心剛好也認識?!八凶印表椖吭缬卸?,曾想過買回家測水,但后來不了了之。是因為不知道測出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后,除了買過濾器和把水徹底燒開再喝,我還能做什么。
在廣州,環境環保類公益組織是相對活躍的一群,他們通過項目調研、報告發布、策略及技術支持、公眾倡導等形式做著力所能及而在我看來又杯水車薪的事情。對于他們,我是敬佩的。然而水安全問題的解決,終點很遙遠,前路很渺茫。面對切身的水安全問題,市民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
水污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業污染。工業污染屢禁不止,一方面是龐大的利益驅動,另一方面是違法成本極低。顯然這是個體小市民無能為力的。因此也造就市民面對問題時的消極心理。國內各種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而國人的態度早就從震驚、震怒、譴責,發展到麻木、嬉笑怒罵等,是一種無助無奈到最后只能無所謂的心理體現。
飲食安全、環境資源等問題,只是某一方行動是無濟于事的。國家牽頭,多個利益方協作才有可能長效改善。國家對工業污染的規管、監督落到實處并被有力執行。同時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對抱以僥幸心理的違法企業實施雷霆之擊。民間組織引導公眾提高水安全意識,參與力所能及的行動,降低民眾“無能為力”的消極心態。同時,為政府改善問題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環境調查報告、可行性策略。出現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雖然偶有惆悵,但仍覺明天可待,因為解決問題意味著社會進步。
民以食為天,吃好喝好,心里踏實。
寫在《中國財富》雜志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