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你相信嘛?我們每個人都帶著濾鏡。這不是一句諺語,這是有據可查的認知科學驗證的事實。據數據所言,我們的大腦每秒處理約1100萬比特的信息,但僅有約50比特能進入意識層面。這種極端的“信息壓縮”機制,決定了我們必然會通過主觀濾鏡理解現實。
存在著生理性濾鏡:
例如,視網膜中央凹僅覆蓋視野的0.01%,其余部分靠大腦“腦補”;例如,色彩感知受語言文化影響(據說,俄語使用者能更快區分深淺藍色)。
存在著認知性濾鏡:
例如,確認偏誤,人們更關注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某個事情的立場影響事實判斷的準確率差異達47%);還有達克效應,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實驗中75%的司機自評駕駛技術高于平均水平)。
以上這些好像距離我們的職場有點遠,那我們再來說說職場上的濾鏡:
1)專業濾鏡:工程師只看見和只在乎技術參數,導致產品市場契合度下降32%;
2)職級濾鏡:高管過度關注財務指標,結果導致員工敬業度下降28%;
3)文化濾鏡:經常用母國價值觀評判海外市場,結果導致跨國出海業務失敗率增加64%。
為什么會這樣?神經科學家安迪·克拉克提出“預測編碼理論”指明,大腦不是客觀接收信息,而是不斷用預測模型塑造感知。換言之,我們一直都是用我們自己的意識和觀點來看待問題的,切實存在不客觀的現象。
認識到這一事實后,一個重要的步驟是學會如何識別并盡可能地減輕這些濾鏡對我們判斷力的影響。首先,我們需要培養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在做決策時可能存在哪些偏見,并主動尋找不同的觀點以獲得更全面的理解。其次,建立多元化的團隊也是減少濾鏡影響的有效方式之一。不同背景的人帶來了不同的視角,有助于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此外,開放的態度和持續學習的心態對于應對認知偏見至關重要。我們應該鼓勵自己和團隊成員不斷挑戰既定觀念,勇于接受新知識和不同的見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經說過“認識到自己戴著濾鏡,才是摘掉濾鏡的開始”。一切的轉變,源于你的發現和接受。然而,摘掉濾鏡并不意味著完全消除個人的獨特視角。相反,理解和承認這些濾鏡的存在,能夠幫助我們在尊重自身價值觀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和接納他人的觀點。這樣不僅能提升個人的職業素養,也能增強團隊協作效率,進而推動整個組織向前發展。
認識到認知偏見的存在是邁向更加客觀決策的第一步。盡管我們無法徹底擺脫這些主觀濾鏡的影響,但我們可以有效地減少其負面作用,勇敢面對那些潛藏在心底的認知偏見,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反思,我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發現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人生的濾鏡# #職業濾鏡# #認知偏差# #眾晟悅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