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村中一位同族長輩老去了,接到電話后,急匆匆趕回村里處理后事,在管事人指手畫腳下,暈頭漲腦聽著這兩天的各項流程,一上午時間終于過去了,中午時分來到吃飯地方。距離那口直徑1米多的大鍋還有幾米距離時,老饕就被那豆油、豬肉、白菜、炸豆腐所混合的香氣勾的口水四溢,霎時一切疲憊一掃而空。
大鍋菜,這可以說是老饕這個地區的特色菜品,它的畫風粗狂,像是一鍋亂燉,似極了北方人豪放豁達、不拘小節的性格,若是讓那南方吃慣了精細菜品的小家碧玉看到肯定會嗤之以鼻。
它食材多樣,主要有豬肉、白菜、粉條、豆腐、丸子、炸豆腐,調料有蔥、 姜、大蒜、八角、花椒、桂皮、黃醬、鹽、味精、老抽。都是一些很家常的食材與調味品。有些人將很多不同食材(例如雞蛋啦魷魚啦西蘭花啦)燉上一鍋,也許也很美味,但那不是大鍋菜。
大鍋菜的做法也甚是簡單。首先,將粉條需要提前一晚用涼水泡上,待得第二日粉條泡的5分或6分軟時,撈出控水待用。豆腐切大片,入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切三角或是長條狀。面粉中放入蘿卜絲、鹽、五香粉、蔥花,用水和成稀面團,一手抓起面團握成拳狀一擠,由大拇指與食指形成的圓圈間擠出乒乓球大小一面團,另一只手拿起筷子沿虎口一撥,將面團下入油鍋炸制金黃,撈出待用。
其次將豬肉片反復清洗干凈,撈出控干水分。鍋中放入自家地里產的黃豆或是花生制成的豆油或是花生油,將蔥、 姜、大蒜、八角、花椒、桂皮放入油鍋炒出香味,撈出。放入豬肉片煸炒,看的肉片微微卷起,加入本地制成的黃醬。黃醬在制作前使用的是當地的水洗凈、水煮,再經由陽光曝曬,人工不斷的給予翻攪,最終時間使它們相融合。當黃醬下入鍋中時,棕色在那形如鐵鍬的鍋鏟翻炒間包裹住肉片,醬的香氣在高溫中盡情的揮發、壯大,不停的向你訴說著它所包含的水是如何甘甜、陽光如何溫暖、以及它本身哪怕經過無數次翻滾后骨子里依舊留有的、變得更加濃郁的豆香。
隨后放入切成大塊的白菜,大火翻炒至白菜發軟,加入老抽上色,鹽定味。白菜這個在冬天顯得格外水靈的食材,將它塊狀的身軀中汲取的來自這片土地的水分,悄悄的化為水汽與肉香、醬香相匯合,撫慰著它們過于熱情的躁動。
最后加入白開水,沒過整鍋菜為宜,用慢火長燉的肉,緩緩析出所含油脂,然后沁入了白菜之中。待到二十分鐘后,放入炸好的豆腐、泡好的粉條,豆腐用身體中的孔洞盛滿湯汁,并將湯汁的溫度保存下來,粉條則是慢慢吞吞的在鍋中浸泡著,打著把湯中最精華的味道集于一身的主意。
臨盛碗前,撒上金黃色的油炸丸子,蓋上蓋子稍稍一燜,這個面子上還稍帶著酥脆的棱角,內心卻是柔軟的丸子,連忙不失時機的發出它的香氣。為整鍋菜更填一份滋味。
村里吃飯時及其簡單,領一碗一筷,圍著大鍋盛上兩勺,走到笸籮旁掀開保溫的被子,拿上饅頭,找一地方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獨自一人,就地蹲下或座下。左手拇指按住碗邊,食指、中指托住碗底。無名指、小拇指攥住饅頭。右手抄起筷子虛按住碗里的菜,伸出脖子,嘟起嘴巴,嘗一口表面油汪汪的棕色醬湯。那“嘶溜”的一聲頗有些人生第一聲啼哭的意思,夾起片肉放入口中,入口即化的觸感如同懵懂的童年在舌頭這把“殺豬刀”面前般一晃即逝。來一筷白菜,白菜中的絲絡就像你在稚嫩年齡自己骨子里那飄渺的倔犟,最終還是要煙消云散。丸子緊隨而入,但它在牙齒壓力下,破碎了看似堅硬的外殼,漏出柔弱內心,青年時代就此而過。豆腐不急不緩跟上,柔韌外表下被煎煮出的孔洞混雜各了樣食材的味道,像極了中年人為世事所磨礪形成的虛偽外衣下,那顆被各色滋味充斥了的,千瘡百孔的內心。挑起一筷子粉條窸窸窣窣的溜入嘴中,這滑溜線條中所包含的味道好似一位耄耋老人講述他一生故事般,讓你不舍下咽,久久咀嚼。
曾有人對我說:“人的一生有三頓大鍋菜是吃不到的。第一頓,出生時,沒辦法吃。第二頓,結婚時沒時間吃。第三頓,人生結束了沒法吃。”現在想來實實有些道理,不禁讓人感到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