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尺,站在兩個端點上,我會如何看待時間?
當我還是個剛出生的嬰兒時,我對這世界充滿好奇,我雖然不知道時間的概念,但我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當我快死掉的時候呢?我也許會對我的一生做出評價。我做的事,我愛的人。我能不后悔的做出評價么?
需要有承認當下自己虛弱一面的勇氣。
我們對時間的看法利用了空間的隱喻,不同性格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時間視角。在書中我們能看到每種視角的優劣與不足。所以需要一種平衡的時間觀,在行動中加以靈活選擇。但對時間有一種整體感,過去、當下、未來渾然一體。在這種宏大的時間視角中我們得以感受到自我生命的可貴,以一種更為積極和嚴肅的方式對待時間。即為“延伸的當下感”
在這種整體視角下,近期未來與遠期未來都被視為要嚴格對待的事物。但普通人對待遠期未來過于概括抽象而導致缺乏可行動的步驟,近期未來的目標實現過于理性而缺乏自己三觀對目標的考量。采銅老師提出的實用建議就是“五年設想”,我想這個想法的源頭來自于社會主義國家的五年計劃,以國家視角觀察自我人生,又是一種宏大的時間觀。
利用時間就是做事情。做事情主要是考慮這件事值不值得做和做這件事情的效率多高。這部分的觀點來自知乎早已看過,現在一想用兩個變量把事件分為四類的方法很新穎。但實用性不強,很多時候我們知道做什么事情對我們有利但卻不行動。如何讓我們去享受去做高收益值半衰期長的事情?“心流”的概念是很不錯的。
噪音會在時間長河中消亡,而經典留存。經典是傳統的一種形式。而創新在于改變傳統。創新又可能是一種噪音。創新不斷試錯,才有可能變為新傳統。
工作與生活快與慢。工作主要是動用L型思維:理性高效率,而生活中動用R型思維:享受生活培養創造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