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得到上,讀了一系列心理學和個人管理相關的書籍和文章。發現了一個當前的趨勢:個人管理、時間管理、技能學習,這些與大腦思維相關的領域,生理和心理的解釋越來越充分,技術方法越來越成熟,不依賴于悟性。
最新的書籍包括《萬萬沒想到》、《意志力》、《思考,快與慢》、《每天最關鍵的兩個小時》、《刻意練習》等等。
早期的書籍包括《搞定》、《把時間當做朋友》、《高效能人事的7個習慣》、《小嬙升職記》。
這兩類書籍的差別在于:
- 早期的書籍
- 作者往往是管理學家,或者智者(如李笑來,鄒小強)
- 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更多的傳授"心法",如《把時間當做朋友》;
- 不同書籍的觀點可能差異很大,李笑來否認時間管理的概念;
- 試圖啟發讀者,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習慣來提升自己;
這類書籍我以前大都看過,往往在剛看過的一段時間內很有效,時間長了難以堅持,實際上普適性不足。
- 當代的書籍
- 作者是研究者,如心理學家(喬西·戴維斯,丹尼爾·卡爾曼),科學家(萬維鋼);
- 書籍的內容不是個人的“頓悟”,而是針對大量普通人的研究統計結果,往往有腦科學或者神經科學的基礎背景,如《思考,快與慢》;
- 結論趨同,互相為傳承的關系,例如萬維鋼《萬萬沒想到》中援引了其他書籍作者的研究成果,不同書籍之間的觀點是“互相支持”的關系,而非破舊立新;
- 提出的結論和方法容易試驗,例如“不斷地做選擇,發郵件,意志力就會下降”,這樣的案例可以隨時重現、驗證。
一條結論靈不靈,可以直接測試,有明確的因果邏輯,例如“在意志力較強的時候處理最有難度的工作,效率好”。效果與你是否領悟“時間的真諦”無關,只要做了,就會有效果。
一句話來總結,早期的個人管理經驗化,當代的個人管理更加科學化,因而結論更有普適性。個人管理能力與生理因素直接相關,意志力是身體狀態決定的。
這一發現讓我感到很震驚,我們以往把“意志力、時間管理”作為個人品質,而科學的研究表明,這些品質不是任何人獨有的:遵循科學的規律,就能做好;不遵循就無法達成效果。
落實到具體生活:要想過好這一生,必須了解自己的大腦和心理的奧秘。
吳軍老師《硅谷來信》中提到了“常識、技術、藝術”三個層次。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管理正在成為一種技術,不斷的走向成熟。